梵網經 Brahmaja la
「梵網經 Brrhmaja la」,全名為「梵網經盧舍那佛所說菩薩心地戒品第10卷」的略稱。梵網經本與華嚴經同部,悉數翻譯之,則有1百20卷61品,鳩摩羅什3藏於長安翻譯諸經論,於最後翻譯出經中專門闡明菩薩行地的「菩薩心地戒品第10卷」的1品。
當時有比丘道融、道顯等僧俗3百餘人,隨即受菩薩戒,並且各誦此經卷,且寫此品81部流通於世(僧肇所著的梵網經序所說),之所以取名為梵網之意,是從譬喻的文句而來。
大梵天王的因陀羅網,重重交徹,無相障閡,有如諸佛的教門,亦重重無盡,莊嚴法身,無所障閡,是本經1部所詮釋的法門,重重無盡,譬如梵王之網。
菩薩戒經疏上卷說:「此經題名梵網,上卷文言:佛觀大梵天王因陀羅網千重文綵不相障閡,為說無量界猶如網目,1 1世間不同。法佛教門亦復如是,莊嚴梵身無所障閡,從譬立名,總喻1部所詮,參差不同,如梵王網也」。
根據「順正記—第3卷所說,是智者從其義趣所撰述,解釋金光明玄義的論文」第2卷記載說,佛在第4禪天說法時,大梵天王供養網羅幢,因取以譬所說之法。
本文1品分為上下2卷,上品為釋迦佛於第4禪天,普接大眾使歸蓮華藏世界的紫金剛光明宮中,臺上毘盧舍那佛以請問菩薩的行因,佛對千百尊的釋迦廣說10住等30心,以及10地的法門。
下品為釋迦佛由蓮華藏世界隱沒,同時於10處示現成佛說法後,在娑婆世界閻浮提的菩提樹下,結示10重48輕的戒法。因而指此下品稱為菩薩戒經。
各家的著述如下:梵網經記2卷,唐傳奧述。梵網經菩薩戒本疏6卷,唐法藏撰。梵網經菩薩戒本述記4卷,唐勝莊撰。梵網經菩薩戒本疏5卷,現存卷2及卷4,唐知周撰。梵網經菩薩戒疏4卷,現存上卷,唐法銑撰。
梵網經菩薩戒注3卷,宋慧因註。菩薩戒本經箋要1卷,明智旭箋。菩薩戒羯磨文釋1卷,明智旭箋。梵網經玄義1卷,明智旭述,道昉訂。梵網經合註釋經上下7卷,明智旭述,道昉訂。梵網經菩薩戒略疏8卷,明弘贊述。梵網經直解釋經上下4卷,明寂光直解。菩薩戒疏隨見錄1卷,明今釋造。梵網經菩薩戒初津8卷,書玉述。梵網經直解事義1卷,梵網經戒光1卷,淨挺著。梵網經順硃釋經上下2卷,德玉順硃。菩薩戒本持犯要記1卷,新羅元曉述。菩薩戒本宗要1卷,新羅大賢撰。梵網經古跡記釋經上下4卷,新羅大賢撰。梵網經菩薩戒本私記卷上,新羅元曉造。梵網經菩薩戒本疏3卷,新羅義寂述。
本文出處:佛說3歸5戒功德經(宗聖上師編著)—台灣佛教會出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