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聖基金會
基金會介紹
訊息中心
分支機構
年度行事曆
活動剪影
大事年表
最新消息
就是最新消息
宗聖上師文集
認識萬佛會--宗聖上師
大密宗講話--宗聖上師
真言宗總本山--龍泉山寺簡介
真言宗39世 宗聖上師簡介
真言宗-密教初級佛學
真言宗-密教中級佛學
真言宗-密教高級佛學
大甘露明王法--法要開示
佛教般若法門--宗聖上師
MANDALA--宇宙5佛簡介
阿立祖的故事--宗聖上師
真言宗密教百問--宗聖上師
忍者3昧--宗聖上師
大悲法會--準提法介紹
人生三昧精華文摘--宗聖上師
持戒懺悔才是正法--宗聖上師
以密法說佛法--宗聖上師
台語的世界--宗聖上師如是說
真言佛教雜誌(1990年12月號)
真言佛教雜誌(1991年1月號)
真言佛教雜誌(1991年4月號)
真言佛教雜誌(1994年2月號)
菩提根本戒頌-宗聖上師造(1)
菩提根本戒頌-宗聖上師造(2)
菩提根本戒頌-宗聖上師造(3)
3歸5戒功德經--宗聖上師(1)
3歸5戒功德經--宗聖上師(2)
3歸5戒功德經--宗聖上師(3)
真言佛教雜誌總集--宗聖上師
禪教法門--宗聖上師主講
會務執行概況
2017年會務執行概況
2018年會務執行概況
2020年會務執行概況
2023年會務執行概況
關懷弱勢族群
發展生命光輝
02-2257-5500
台灣萬佛會(台灣密教)
唐密真言宗傳承介紹
台灣佛教會(Youtube頻道)
台灣佛教協會
台灣佛教會
Facebook粉絲專頁
宗聖上師的密教文集
(Google Blogger)
本會網路歷史相簿
歷史活動相簿
宗聖上師的密教文集(FC2)
(FC2 Blog)
Daiuaingo'
原作者:ahio
桃園市宗聖公益協會
Facebook粉絲專頁
威岦資訊
本站特聘技術顧問
訊息中心
高級佛學:密教規矩、戒律(4)--宗聖上師
回上一頁
發佈時間:2018-01-29
看來「戒定慧」又好像是
3
種不同的層次,實際上是
1
體的
3
種解釋。前面所說的「戒即道」就是此意,而人學道是先從「戒」入手的,其最終目的,還是要「悟」此「道」。以戒為因道為果,是實際運用的技巧。
密教之所以將「道戒」繫於〝上師〞
1
身,是考慮到唯有「悟者」,才能善巧方便的布解教義,另
1
方面,是從「大事因緣」的重責大任
—
生死存亡的佛魔之鬥,而賦予絕對的權柄。
這分為真方便與假方便說的
2
義,例如
:
眾生本具佛性,由於染執深重,故不覺自性為佛,故沉迷生死幻境。此中的「佛性」是即真方便說,而「染執」就是假方便說。
因為,眾生若「真的」本具「佛性」,又何來「染執」之有
?
又「佛性」本即自發自覺,何故「不覺」
?
若「自覺本具佛性」就是已經「悟」了,為什麼還要去強求「開悟」呢
?
在「悟」的角度來看,再多
1
層「悟」就是多餘的了,反而要再沉迷於生死幻境之中了。
「方便」就是善巧智的運用,無論任何事物,皆可解釋「入理」,使眾生趣信佛法。不是市井之輩所說的「甚麼都好」的隨便。
為了眾生不同的品性(根基),而隨宜說法,顧慮不傷損其「頑劣」的自尊心,「假借」種種事物的譬喻,故云「假方便說」。
佛陀告誡說
:
娑婆眾生的特性,是頑劣、剛強、難調、難服(金剛經)。
密教徒發願說,生生常隨佛學,世世常行菩薩道。故密教徒就是以師為佛,誓從「師佛」度盡
1
切眾生,必空地獄,我願方休。
所謂「發願」就是指「發心」而言,凡經教所提的「發心」之義,都是指「辦道度眾」之意,除此,皆非菩薩的正業。換句話說,凡是捨「辦道度眾」的事,都不是「真發心」,終其
1
生,究竟也無道可成。
為了使所度的「眾生」,都能開顯「般若」,終究能「悟無生死,了脫輪迴」,故追隨佛學,是唯安穩快速的途徑。
但是,堅持道心不退、不悔、不中途變節的不
2
法門,以及自身想達到「悟」的涅槃境界,執持「上師
3
密」,就成為密教徒的無上瑜珈。
就「上師的悟之冥思」的立場來看,顯然「大日如來」是動了「凡心」,竟然「化做」
1
介凡夫,具肉身像的和「眾生」生活在
1
起。所謂「冥思」即觀想之意
—
不知道是「大日」觀想成我,亦或我觀想成「大日」
?
究竟佛是我呢
?
或是我是佛
?
那已經是毫無意義的「戲論」了。
有了以上這
1
層最起碼的認識,才有資格談論佛法,才能體悟何謂「侍師如佛」的真實義。
下面就分析
1
下「道戒」的
3
個層次。
佛陀在「金剛經」說
:
若人聽到如此殊勝的道理,而內心不起疑謗,不驚不懼者,當知是人,非
1
生
1
世而發心求道者,而是百千劫以來已經發心修道成道之人
…
云云。
這是講明了大根大器的「法材」,適合聽聞大乘頓悟之法,若不能適時的「說大法」,就可能觸犯了「不應機」的戒規。
相反的,若對小根小智的人而說「大法」,也同樣犯戒。大乘密教就是針對「上根利器」而設,故從凡夫到悟的過程,可以說是毫無差距的。
因為「悟」是涵蓋了「求道、修道、悟道」等
3
個層次,其中的「成道」即是「悟」的根本,「求道與修道」是方法而已。
「求道」可以形容為「慕道」,因仰慕真理而求其「悟解」,故「悟」
1
詞,實際上是包括了「心嚮往之身亦隨之」的「意念與行動」。
佛法名相的「自利利他」
1
詞,就是因此而發。先有了「迷的苦惱」,故想脫離苦海,因此,心念思慕真理,並真正的「受到真理之惠」,而得到解脫的心境,從此「真心」皆感受到自由自在,並從學習(修道)之中,徹底的自我改造,斷絕了
1
切的頑劣、剛強的習性,朗朗清楚了自覺「貪嗔痴疑慢」等
5
毒,已然不存在於心,並從此常處在「無生」的涅槃心境之中,即為「成道」之義。
嚴格講,「悟無生」,已經頓超等覺「
3
摩地」了,因其心境早就不再視「紅塵」為「苦海」之故,而所見之「娑婆」,即是「
1
合相」的「極樂妙境」了,為什麼還要學習(修習)呢
?
菩提心義也說「發心即到達」了,何以「發心」的人如此之多,而竟無人能真正得到「解脫」,其理由安在
?
原來如此,原來如此。理論畢竟是抽象與空洞的「概念」,所有的經教名相,皆為空幻的應化,若「心嚮往之」而「身不隨之」,則永遠是「理論的信徒」,很快就又掉入深淵,回到了眾生的「本來面目」,繼續著漫無目標的沉淪與輪迴。
所謂「
1
失人身千古難再」,是指錯過了今生,可能不知道要經多少劫數的痛苦,才有機緣再共聚
1
堂,共聞佛法了。
此中的「慕、修、悟」
3
階段,也是「
1
語雙關」的同義詞,對
1
般普通信徒而言,自然是先從「厭離苦」的心境起而「慕道」,再逐次的進入「修道」階段,最後才是「成道」的果德。
依次第而論,固然緩慢而容易退失「道心」,但是總比繼續沉迷苦海的好。
前述由感知「苦」,起而「慕道、修道、成道」,是從因向果,慢慢的學起,是因為眾生「不覺」本有佛性,亦不知生命有何價值,當然要循次而進。
但是,佛法亦有專為「大心器」者而設的「頓悟」法門,即「悟」出生命「本不生」,和萬法本無的「微妙心法」,就是從「悟即發心即成道」的觀念入手。
因為先「悟無生」,故知
1
切有為無為的
8
萬
4
千法門,只是為度
8
萬
4
千煩惱而設,根本就是「道之塵」,而非道之「本境」。
因此,就有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」的超世絕俗的「大丈夫」行徑,是不假言說的出塵上士的絕誓情懷。所有的經教理論,顯然是無法滿足此等大士的需求,而必須「直指其心」,始能令其頓超
3
世,直了成佛。
這是言語道斷的另
1
番風光。
--
待續
宗聖上師 手稿
本文出處
:
高級佛學講義
--宗聖
上師著作,台灣萬佛會出版。
原始網址:
http://ttba-jongsing.blogspot.tw/2015/12/4_24.html
地址:22041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1段266號22樓之1
傳真:(02)82520995
電話:(02)22575500
信箱:jongsing.foundation@gmail.com
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WWW.JONGSING.ORG.TW. All RIGHTS RESERVED.
DESIGN by WEL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