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懷弱勢族群
發展生命光輝
02-2257-5500
訊息中心
《認識萬佛會-4》如何學習觀音法門--宗聖上師
發佈時間:2018-01-19
 

《認識萬佛會-4》如何學習觀音法門

 

 台語「偷師」有2義,即1非正式入門學習,2懶惰於做學問的根基,前者只是自以為聰明而致終身自愚愚人,危害不大,後者是不可原諒的「自命為師」的「藐視真理」之意。這同時也是目前台灣所有佛教徒的通病,說穿了只是不能「捨棄面子」的個人障礙。什麼都能捨,就是面子捨不得。--無知衍生懶惰--死愛面子--是無知的嚴重惡報。

 

 此「觀音法門」是所有大乘諸教的源頭,可以肯定的說,若無「觀音法門」即無大乘佛教,是以學人的態度而命此名之故也。所謂「學問」之意是必須具備「學」習的態度和「問」學的功夫,有學無問不成知識,有問無學不成大器。

 

 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:....是比丘凡有所見,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,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:「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,所以者何?汝等皆行菩薩道,當得作佛」。這是佛陀以其「前身歷世」學習的態度為喻,教示為學的標準方法。

 

 本人於淨土學院每週至少開8堂課,數年後,仍有菩薩質問:為何這個我沒學過?這個我沒聽過?

 

 我說:這是你的問題,不是我的問題。

 

 孔子受困於陳,仍有15大門人隨伺在側,耶穌臨將被釘十字架,亦有13使徒跟隨,我親自到你家來授課,你卻在打盹,不然就是將耳朵塞住。

 

 大乘密宗對於「觀音法門」的宏揚,具有「學問、講學、加行」等3個階段的澈悟方法。「學問」是根本基礎,已如前述,「講學」則分別有「講」和「學」的涵義,不會「講」的因素有2大主因,1是根基不夠紮實,1是未見道義。至於「講學」的「學」和前面「學問」的「學」不同,前者是還在學習階段的「學」,後者是在實驗過程的「學」。例如老子的問道於童之意。

 

 這是從大乘諸教的所謂「普渡眾生」延伸而來,任何「宏揚佛法」的主要方式,都是用「講」的,文宣、道場、經論.....只是工具,努力到處去「講」,才是「宏揚佛法」的正途,並且從「講」的過程中,吸收到相對的知識。這是指已經學有專長的菩薩,去推廣自己所學的道理,並非「偷師」的不學而「有騙術」。沒有「學問」基礎的人,也談不上「講學」了。

 

 「觀音法門」的實際學問更具有「實習」的義涵,就是從實際的社區訪視之中,才能真正看到眾生疾苦,反過來印證「4諦理」的真實相,也是「講學」最重要的「學」問功夫,缺此1課,就是無病呻吟的佛法。

 

 本會之所以強調「作紀錄」的目的,即是從資料判讀來驗證「加行」的證果,無論個人學過多少功課、作過多少善事的實驗,若無資料可資佐證,即失去「加行」的延續性。所謂「加行」即含有「終身學習」之意,除了學習階段的「加行密法」,他更需要用長時間來進行「學問」的補充。

 

 嚴格來講,不是念幾句佛號和打坐幾次,就能「開悟成佛」,也不是看幾本經論就能自命為「佛學大師」,那是妄語--未證說證即是妄語。

 

 「觀音法門」只是方便引進的方法,未曾入門老老實實的實修實證,基本上也是不懂得什麼是佛法的人,當然也無從獲益。若無基本常識,當然也談不上「加行」的更高層次學問,何能侈論了脫生死。

 

宗聖上師手稿2/16/2545

 

本文原始出處:http://ttba-jongsing.blogspot.tw/2015/12/blog-post_70.html

 

 

地址:22041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1段266號22樓之1傳真:(02)82520995電話:(02)22575500信箱:jongsing.foundation@gmail.com
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WWW.JONGSING.ORG.TW. All RIGHTS RESERVED. DESIGN by WEL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