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懷弱勢族群
發展生命光輝
02-2257-5500
訊息中心
Siu Doo^ 修道--宗聖上師
發佈時間:2019-06-23
 

Siu Doo修道 

   

    台語:「1 gen 'pua 'jui 3 gen bo‧diu^ 5 gen 'gua ciaei‧1更剖水,3更插秧,5更割稻。」古時候在夜間灌溉稱為「'pua 'jui剖水,」而在天未亮之前,就已經在田裡插秧,在收割的時候也是天未亮,就已經把成熟的稻子收割回家了。

 

    這句成語含有高度警世作用,指凡事都要趁早,另1句「jia^ 'giin 'nuon pua‧'uan吃緊弄破碗,」則表示凡事都需要有耐心,否則打破了碗,就什麼也別得吃了,若表示1種成熟的應對態度,就說「'giin su^ kuanv bain^ 緊事慢辦,」具有2義:1是事緩則圓,2是慢工出細活。

 

    以上成語除了指明人的1生狀態,更提出了生命與修行的知識--趁早,最好是1出生馬上就開始,其涵養而成的是1種堅韌與耐性,做人做事才不會「jia^ 'giin 'nuon pua‧'uan吃緊弄破碗」。也才能夠懂得最高的生命之道「'giin su^ kuanv bain^ 緊事慢辦」的道理, 1是優雅的處世姿態,2是精緻的生命展現,3是不受任何壓力的傷害。

 

    人的生命除了肉體之外,還有1個「靈識」,肉體是由6根所組合而成,「靈識」則是「流轉3界」不停的狀態,當肉體存在時,有8萬4千種困惑,當肉體不在時,則有惡夢不醒的災難,隨著各種業力的拉扯而「流轉」不停。

 

    所謂的「修行」與「修道」是有些不同,每1個生命的成長和學習知識,可以說是「修行」,而生命能不能體會「道」,才可以說是「修道」,是必須真正的「見道」之後才能開始「修道」。但是修行與修道,通常是同1回事。

 

    1般所說的「修行」通指4種方法,談論如理修習和如法作行,通用於身語意3業的功課。

 

    漢書儒林傳:「嚴彭祖曰:凡通經術,固當修行先王之道。」

 

    淮南子詮言訓:「君子修行而使善無名,布施而使仁無章。」

 

    所謂「修行」是指所有人類之共務。自晉書謂鳩摩羅什不拘小檢,修行者頗起疑惑,後來的人才專門用來專指佛教的名相,如白居易長齋詩:3春多放逸,5月暫修行。蘇軾僧爽白雞詩:斷尾雄雞本畏烹,年來聽法伴修行。

 

    法華經藥草喻品:「漸漸修行,皆得道果。」

 

    無量壽經下:「應當信順,如法修行。」

 

    真正的「修行」是「使善無名」,真正的布施是「使仁無章,」末世之人不如法修行,因此強調功德名相之追求,不但無益於眾生,更有害於佛道。

 

    在「法寶」之中,通常以4種法來詮釋「修行」:

 

  1、教法,3世諸佛所說破無明煩惱之聲名句文。釋籤1:「弘宣教法。」

 

  2、理法,教法所詮之義理。透徹研析真理,以求見道。

 

  3、行法,依理而行之戒定慧。修行之法。阿彌陀經元照疏:「大覺世尊,1代名教。大小雖殊,不出教理行果。因教顯理,依理起行,由行克果。4法收之,鮮無不盡。」

 

  4、果法,行滿所得有為無為之證果。先證此小果而得涅槃之大果。

 

    心地觀經2:「於法寶中有其4種:1者教法,2者理法,3者行法,4者果法。」

 

    以上4法通於大小3乘,對於真正「修行」的定義,則只有「菩薩修行」之4法:1不捨菩提心,2不捨善知識,3不捨堪忍愛樂,4不捨阿練若。見大乘記法經。此外,亦可從「信解行證」之4法入手,朝向正確「修行」的道路前進。

 

  「道」梵語:Po^ Tev菩提,略為世間法和出世間法2大綱,世間法則言百業營生的種種「生命之道」,出世間法則有22根75法等,有關探討「識」的作用和「天之道」的科目。

 

    這是比較宗教學上10分專業的學問,約可分為宗教哲學與宗教神學2大類,屬於宗教哲學部份,是指「行位3道」等知識:聲聞乘自1來向至阿羅漢向究竟,斷3界修惑之位。又菩薩乘10地之間斷俱生起之煩惱所知2障之位。既於見道,1旦照見真諦,更修習真觀,故名為「修道」。

 

     4教儀6:「23果去重慮緣,真名修道。」

    所謂「行位3道」是具有見道斷惑證果3義:
 

 1、見道,無始以來,初發真無漏智而觀諦理,以斷1切見惑之位。在聲聞乘為世第1法後之預流向,在菩薩乘為初地之入心。
 

    2、修道,更觀真諦之理而斷1切修惑之位。在聲聞乘為預流1來不還之3果,在菩薩乘為初地住心以後乃至第10地。

 

    3、無學道,證理斷惑究意,更無法可學之位。在聲聞乘為阿羅漢果,在菩薩乘為佛果。

 

    此3者皆為通向涅槃之道,故名為「道」。

 

    斷惑是指10業道中之貪,瞋,邪見等所引起8萬4千煩惱之根源,悉以斷之,而得無障無惑的「涅槃之樂」。是所謂最究竟之意。

 

    這裡所說的「真觀」之意,是進入宗教神學的科目,有固定之次第法,手印真言觀想等瑜珈,和各種諸尊儀軌,都與祈禱有關。

 

    從「識」起用到生命的終結,每1個人都在「修行」,只是「修行」的知識與概念有所不同,有人追求真理,有人追求夢幻生死。至於「修道」1詞,恐怕不是生死凡夫所能討論的課題。

 

    例如有儒者檢舉「鳩摩羅什不拘小檢」,是因為凡人把「生活與道」的想法2元化,並不知道悟道之人也是人,也需要生活吃飯喝水工作或其他。1但生活起居有什麼個人的行為舉止,就認為是「不拘小檢」,那當然是凡夫心態,即使是修道者個人或團體,也仍然有這種凡夫眼。

 

    因此,強調「見道修道」是重要也是必然的功課,也就是1般所謂的「明心見性」之意,才能深入法界探討3密瑜珈,否則皆為有漏。

 

    出世間法並不代表「已出3界生死」,仍然有漏,即使是斷滅生死之無學羅漢,尚且不敢心生1念功德,何況其他。

 

    1般佛徒盡皆追求有漏之功德,自然無暇深入研究宗教神學,也都缺乏祈禱的真正功能,自無修道之名目,這是缺乏「信根」使然。其次是自以為聰明的依文解意「未證說證」,渾渾噩噩的過1生。

 

    天台結歸1切之妄惑為3種:1見思,2塵沙,3無明。「見思」是涅槃之障,「塵沙」是菩提之障,「無明」是中道實相之障。

 

    台語:「lion^ 'ja mv si‧'buun趁早不失本,」具有及早回頭,和珍惜趁著還有生命活著的時機之警語。否則就難免要「1失人身千古難再」之悲歎了。

 

    a hio' 閏 4/26/2545

 

    本文原始網址:http://ttba-jongsing.blogspot.com/2015/12/siu-doo.html

地址:22041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1段266號22樓之1傳真:(02)82520995電話:(02)22575500信箱:jongsing.foundation@gmail.com
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WWW.JONGSING.ORG.TW. All RIGHTS RESERVED. DESIGN by WEL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