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 Su tra 修多羅
「經 Su tra 修多羅」的譯意,又名為契經,或名為經本、經夾。
(1)3藏之1。對於律及論而言。即佛所說之教法。
涅槃經第15卷所說:「從如是我聞乃至歡喜奉行,如是1切,名修多羅」。
大毘婆沙論第1等所謂律及論,詮戒及慧,而經則詮定者,即是此意。
若論其字義,瑜珈師地論第25卷說:「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善妙義,是名契經。」同第81卷說:「契經者,謂貫穿義」。
顯揚聖教論所說的也是相同內容,都是以貫穿之義解釋經。但是佛地經論則說:「能貫能攝,故名為經,以佛聖教貫穿攝持所應說義所化生故」。
另外,法苑義林章第2本則說:「雖以貫穿之義釋契經,然以教貫義,以教攝生,名之為經。猶如綖之貫花,經之持緯。西域呼汲索,縫衣之綖,席經聖教等,皆名素呾纜。眾生由教攝而不散流於惡趣,義理由教貫而不散失隱沒,是故名聖教為契經」。
華嚴疏第1卷解釋修多羅說:「古譯為契經,契謂契理契機,經謂貫穿攝化,即契理合機之經,依主受名。復云:正翻名線,線能貫華,經能持緯,此方不貴線稱,故存於經」。
是等皆以貫穿攝持之2義釋經也。若依阿毘曇心論第8,則修多羅有5義,其文說:「修多羅者有5義:1曰出生,出生諸義故。2曰泉涌,義味無盡故。3曰顯示,顯示諸義故。4曰繩墨,辨諸邪正故。5曰結鬘,貫穿諸法故。如是5義,是修多羅義」。
法華玄義第8卷之上說,廣就修多羅,出現有翻、無翻的2種說法,1.若遇無翻譯之中,多有詳細解說如今經文的5義,是指梵語多含別義,故不可翻。2.若遇有翻譯之中,出於經、契、法本、線、善語教的5種義譯。
其間所說的「經」,是為經由之義,因為以其是由於聖人的心口所出,故名為「經」。若是出於教由、行由、理由的3種解釋。另外又指「經」為經緯之義,例如世間的絹紙適用經規張之,此以緯織之,然後書寫龍鳳的文章成就。
佛以世界悉檀說經,菩薩以世界緯織,經緯和合,因此聖賢的文章書寫成就。此外依據淨影所著的無量壽經義疏卷上說:「經者,外國名修多羅,此翻名綖。聖人言說,能貫諸法,如綖之貫華,故名為綖。而言經者,綖能貫華,經能持紬,其用相似,故名為經。若依俗訓,經者常也。人別古今,教儀常楷,故名為常。經之與常,何相關顧,將常釋經。釋言經者,是經歷義。凡是1法,經古歷今,恒有不斷。是其常義,故得名常」。
這是同時解釋經的文字訓示之意,因為梵音的「修多羅」,是作為貫穿攝持之義,雖然可以解釋為綖或線,但是自古以來支那對於聖人所說的話皆稱為經,因此借用為「經」的名稱。
依此意而思考,則佛典中所稱為「經」的義意甚多,其分類也不1致。最普通的是分為菩薩乘經、聲聞乘經的2大類,於菩薩乘經之中,又分為般若部、寶積部、大集部、華嚴部、涅槃部。
或另有分為華嚴部、方等部、般若部、法華部、涅槃部、秘密部。而於聲聞乘經之中,最多只分為阿含部、聲聞部的2種。
如果從翻譯而區別為重譯經、單譯經,宋代以後所翻譯的經,別有續入藏目錄。依緣山3大藏總目錄,大乘經,併般若、寶積、大集、華嚴、涅槃、重譯、單譯。宋藏528部,2千175卷。元藏5百28部,2千174卷。麗藏521部,2千164卷。小乘經,阿含單譯,總計宋元2藏各242部,621卷。麗藏240部,614卷。依縮版大藏經目錄,則大乘經華嚴、方等、般若、法華、涅槃等5部,合計450部,2千291卷。小乘經3百21部,778卷。別有秘密部570部,931卷。但秘密部中,含不屬於經者。此外有闕經、偽經、疑經及未度之經。又有非佛所說,而亦稱為經者。如法句經、坐禪3昧經、修行道地經、雜譬喻經、百喻經等是也。通彼經律論3藏,而稱為大藏經或1切經者。不過以經為其中之根本,部帙亦隨而多故據,勝立名耳。
(2)12部經之1,對於祇夜、優婆提舍等而言,經中直說的長行。其他大智度論第33卷、往生論註卷上、大乘義章第1卷、法華義記第1卷、法華玄贊第1卷、華嚴探玄記第1卷、善導所著述的觀經疏第1卷…等所說,都是同1版本。
成實論第12部經品所說:「修多羅者直說語言」。
瑜珈師地論第81卷所說:「契經者長行直說」。
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第11卷所謂:「契經者,謂以長行綴輯,略說所應說義」。
以上所說的是經中長行,即為散文,而不用偈頌,又稱不屬於授記、本生、論議等的部分。
本文出處:菩提根本戒頌(宗聖上師造)—台灣佛教會出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