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懷弱勢族群
發展生命光輝
02-2257-5500
訊息中心
中級佛學:14.律宗--宗聖上師
發佈時間:2018-01-28
 
佛陀從「成道」以後,至入滅為止,其1生的言行,經過「口心授傳」,使許多人放棄了世俗錯誤的觀念,進而證悟了生存的真諦。
 
1生的行止,經過弟子們的傳播,後來就結集成文獻留傳於世,又將此文獻分成3大類,就是「經律論」的312部。
 
」是佛陀對宇宙人生的說法「紀錄」。
 
」是約束教團行為的「戒」。
 
」是佛弟子的註釋,以闡明佛陀的教義。
 
」是指世間最珍貴的「寶藏」之義,「12部」是總合3藏教典的細分,加上歷史各朝代佛教徒的增訂,約有6千餘卷。
 
律宗是以「身口意」的過錯,而設立的宗旨,主要名目約為3大課題,是以梵文的「毘尼、尸羅、波羅提木叉」等為主要修持法門。在各宗派間的修持,亦多有戒律之設,並非唯獨律宗才持戒,但其特別標榜「戒律」的重要性,各宗派亦然,只是此宗確認欲得解脫,唯有「守戒」1途。
 
1.毘尼:漢譯為「律儀」,是專屬於宗教儀式的行、住、坐、臥等行為,是個人與團體所共守的規律。
 
2.尸羅:是指「戒律」之義,其中包括「身、口、心」的殺盜淫、惡語、2舌、黃腔、謊言、貪心、憤怒、愚蠢等10惡業,和各種大大小小的戒律,主要是有別於世俗人的行為。「戒」是含有警告和改過遷善之義。
 
3.波羅提木叉:漢譯名「別解脫」,是指因守「戒」而不受諸煩惱的逼害,亦有別於生死凡夫的愚執。顧名思義,既然吾人由1個無知的凡夫,進而因守戒而不犯諸惡,自然身心愉快,不受諸惡所縛,其心境就叫做「解脫」。
 
律宗以深研明了以「戒律」為宗旨,故捨「經、論」而獨立宣揚「戒律」。依照中土南山派律師的說法,凡修學大乘因地的人,若發心堅持「戒律」,最後必然能獲大乘的果報。
 
「戒、律」對1個未發心的凡夫,當然是1項痛苦的壓力,那是因為凡夫未見「生死」大患之故。相反的,對1個已見道的人而言,若非經此1著,不足以「脫凡入聖」。這是因為「戒律」能徹底的止息諸惡,又能眾善奉行之故。
 
在生活起居方面,讓人因其好的言行,而生起恭敬之心,樂意親近而受正教。
 
無論各宗流派的理論,間或有特殊見地,或唐突互左,但對於戒律的奉行,從未有人敢奢言放棄。
 
這是世人生存在「5濁惡世」,所無法擺脫的無奈,也是所有凡夫,極欲獲得圓滿人生境界,必需深信並且堅行的唯1途徑。
 
「守戒」本身,就是1門極深密的法門,雖然凡夫1概認為「心善」即可,但「心」如何能「善」,則無從下定論。
 
或許有人以為「做善事」,就能獲得「福報」和種種「快樂」,其實「行善」之後,並不1定真能得「福報」,更不見得就會「快樂」,往往都是興頭上的行為,根本談不上「行善」的宗旨,又那裏有「福報」可得?
 
當然,也有人在「行」了「善」之後,反而遭受種種晦氣,哪裡有「快樂」可言?1般人在「行善」當時,頂多是滿足虛榮心和優越感之外,並無法堅行到底。但對1個堅行持戒者而言,那不止是此生必行之事,而是「頓證」智慧的功課。
 
本文出處:中級佛學講義--宗聖上師著作,台灣萬佛會出版。
 
地址:22041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1段266號22樓之1傳真:(02)82520995電話:(02)22575500信箱:jongsing.foundation@gmail.com
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WWW.JONGSING.ORG.TW. All RIGHTS RESERVED. DESIGN by WEL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