懺悔是「自見本性」的「成道」內省,並不能實際饒益有情,那畢竟是自己內心的事,仍然停留在「口惠」的階段,並無「實行」的行動。1切都是「反省」的內在心境。
為了達成引渡眾生的誓願,必須將1切「自證」的境界,付之實際的「利他」,亦即「坐而言」不如「起而行」。為了印證「內省」的功夫,就必須拿出實際的「東西」,去分享尚在凡夫階段的人。
這裡所謂的「分享」,即「回向」之義。它絕不是空口說「白話」的形式,而是內有印證的「外在」表現,是實際化的具體行動。
那麼到底是「分」甚麼「東西」才能讓眾生也「享」受得到呢?不用置疑,那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真理。懺悔是內省的「因」,回向則是實際的「果」。
1個成菩薩的「人」,可以從他是否實際在作「回向」,印證出他所成的菩提果。若是成無上菩提(正等覺)者,他必能以無上道,以施給無量的眾生,而不講1切果德。若成菩薩道(10地等覺)者,必施予眾生無畏大勢,入妙密莊嚴法界。
若施離苦得樂之10善法,知其人已成羅漢果。若施1切「有」法,知其人尚未見「道」。若施1切「無」法,知其人已入「邪道」勿疑。
1般人所說的回向,仍停留在抽象與幻想的階段,實際與眾生接觸時,早就把回向的意願,忘得1乾2淨了。而所謂的「菩提心」,在基本上,更經不起3言2語的刺激,皆變成漫山遍野的「野火」,乃至延燒到生命的終點。這正是「火燒功德林」的最佳寫照。
回向,對活人而言,是實惠的饒益,對以寂滅的人,應是無限的追思。但回向的最懇切意義,就是讓別人(利他)獲得最實在的利益。
這裡所謂的「利益」,是專指智慧上的獲得,並非物質上的利益。物質(如金錢)只能濟1時之困,並不能解1生之危,而且物質的給予,是每1個人應該互惠的美德,表面上很容易與「利他」的行為混淆不清。實際上,「利他」是形而上的精神給予。易言之,回向就是使眾生分享到真理的福氣。
那麼,應如何回向,才算懇切而實益呢?
願以此功德
此「願」是實際經由內省之後,感發出來的「真心」。若無積極的反省,絕對不可能感發真心,則所謂的「功德」,是自欺欺人的「福報」。
1個真心發願的人,絕無「福報」的觀念,不會執著於「功德相」,故能付諸行動,而「功德」正是真心的表露。
莊嚴佛淨土
內心的「功德」,才能莊嚴(氣質的流露)自性佛國的淨土,此「淨土」者,是1沙1世界,1人1佛國的內心莊嚴世界。
此「淨土」是經由8萬4千教網的洗鍊,經過「見性(真心)成佛」的1著,而印證出與佛妙密不2的真理,在眾生面前坦露無遺。
上報4重恩
「上報」是回饋之義。因「自性」能散發自然的芳香,以好的「形相」面對眾生,以引渡眾生「成佛」,作為最佳的回報禮物,獻給賜惠與我的4位恩人—佛、父母、師長、眾生。
1.佛:是使我今生「得悟」的人。
2.父母:是使我今生得「人身」,又養我育我的生命賜予者。
3.師長:是教我得智慧,認識生命價值的啟蒙者。
4.眾生:為我生存而貢獻心力的人。
古代的聖賢,皆以眾生為衣食父母,又以眾生為監督我行的「嚴師」。只有頑劣的邪惡者,才把眾生當眾生,又把眾生當「孝子賢孫」,竟然裝神弄鬼的欺玩眾生。然後,酒足飯飽之餘,大發酒瘋的罵眾生是魔鬼種子。凡真心顯露者,無不處處以眾生對我的大恩大德為念,眾生對我的排斥與毀謗,皆視為「眾生愛我既深,責我必切」的良藥。
下濟3塗苦
「我」是4重恩人,生命與智慧的延伸,既然「天」已生「我」,豈能愧負「我」應盡的使命?故對於尚沉淪在餓鬼道、畜牲、地獄(詳10法界)邊緣的人,負有義無反顧的救濟任務。
如何救濟呢?那正是「菩薩」意欲兌現的德目。
例如4攝法、6度、大悲萬行的實踐。
若有見聞者
此謂「見聞」,是說親眼所「見」,和親耳所聽「聞」的人,「見」我所作的1切「施為」,以及「聽」我所說的真理。有人因「見」我所作,而即得開悟,有人因「聞」我所說,即得證悟真理,如此之人,才能算是得到回向而「實益」者。
其餘若有「心靈瞎盲」的人,絕不是他們的錯,而是「我」表達的方法有誤,以致於使他「心眼」不開,雖有眼不能「見」,有耳不能「聞」。----待續
本文出處:中級佛學講義--宗聖上師著作,台灣萬佛會出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