宗聖基金會
基金會介紹
訊息中心
分支機構
年度行事曆
活動剪影
大事年表
最新消息
就是最新消息
宗聖上師文集
認識萬佛會--宗聖上師
大密宗講話--宗聖上師
真言宗總本山--龍泉山寺簡介
真言宗39世 宗聖上師簡介
真言宗-密教初級佛學
真言宗-密教中級佛學
真言宗-密教高級佛學
大甘露明王法--法要開示
佛教般若法門--宗聖上師
MANDALA--宇宙5佛簡介
阿立祖的故事--宗聖上師
真言宗密教百問--宗聖上師
忍者3昧--宗聖上師
大悲法會--準提法介紹
人生三昧精華文摘--宗聖上師
持戒懺悔才是正法--宗聖上師
以密法說佛法--宗聖上師
台語的世界--宗聖上師如是說
真言佛教雜誌(1990年12月號)
真言佛教雜誌(1991年1月號)
真言佛教雜誌(1991年4月號)
真言佛教雜誌(1994年2月號)
菩提根本戒頌-宗聖上師造(1)
菩提根本戒頌-宗聖上師造(2)
菩提根本戒頌-宗聖上師造(3)
3歸5戒功德經--宗聖上師(1)
3歸5戒功德經--宗聖上師(2)
3歸5戒功德經--宗聖上師(3)
真言佛教雜誌總集--宗聖上師
禪教法門--宗聖上師主講
會務執行概況
2017年會務執行概況
2018年會務執行概況
2020年會務執行概況
2023年會務執行概況
關懷弱勢族群
發展生命光輝
02-2257-5500
台灣萬佛會(台灣密教)
唐密真言宗傳承介紹
台灣佛教會(Youtube頻道)
台灣佛教協會
台灣佛教會
Facebook粉絲專頁
宗聖上師的密教文集
(Google Blogger)
本會網路歷史相簿
歷史活動相簿
宗聖上師的密教文集(FC2)
(FC2 Blog)
Daiuaingo'
原作者:ahio
桃園市宗聖公益協會
Facebook粉絲專頁
威岦資訊
本站特聘技術顧問
訊息中心
中級佛學:6.三壇戒--宗聖上師
回上一頁
發佈時間:2018-01-28
吾人經由徹底的覺悟之後,亦是「靈性」復醒的剎那,即前章所言的「出家」。為體驗並學習宗教的生活
—
出世的生活
—
而參加的宗教行為。
3
壇戒通常是指「出家人」所受的戒,亦代表「出凡」而「入聖」之義,是發誓永遠斷離「俗世」,永生於極樂之境。
所謂「
3
壇」,是
:
1.
攝律儀。
2.
攝善法。
3.
攝饒益有情。
以此
3
法能棄惡生善,亦是轉凡入聖的
1
個分野。
但受戒的人,不
1
定就能深入體會,亦受「
1
心」的影響,無法由戒場的氣氛深入「心地」的改變「心性」,故多在離開戒場之後,又回復了凡夫心。這樣的心,在密教的術語上,就稱為「
無根草
」,亦即業障佛性之義。
1.
攝律儀
:
攝指吸收,是說吸收
1
切行住坐臥等,乃至微細的種種威儀。這是生死凡夫,轉入另
1
種生活的境界,誓必斷除凡夫心性,完全接納「屬靈」的生活。
2.
攝善法
:
法是指出世絕塵的方法,就是比世俗更殊勝更優越的生活方式。例如
:
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
…
等等。都是自成
1
套的方式,有別於凡夫的佳餚美饌、綾羅綢緞、華屋美廈、時尚的轎車、無用觀念、和種種歡樂之音。
3.
饒益有情
:
此包括善待
1
切生物,但想執行此
1
戒律,必須先從己身的
3
業做起。即大家耳熟能詳的「
10
惡業」,若菩薩能堅行「
10
善法」,才能有資格談到饒益
1
切有情。
雖然所有的佛教徒,都應該
(
最起碼
)
攝此
3
法,做為自利利他的準則,但佛教徒畢竟還是凡夫。以凡夫的特性
(
貪、瞋、痴、疑、慢
)
,欲行持聖人的行為,實在比登天還難。
質是之故,凡立志「成道」的人,必須更向前邁出
1
大步,以表「出家」的決心,亦即向
10
方如來「投誠」,願盡此生乃至未來際,誓願攝持「如來」淨戒。這種「誓願」,名為發大菩薩心,是歷代諸佛祖師共同讚嘆的「如來出世」。
這並不是說,「如來」是經由特定的「指派員」,而是凡夫在決心受此「聖戒」的心念,當此念
1
生起之時,名為「出世」。而初信皈依信守「
5
戒」,名為入『聖胎』熏染法性,是學習
(
修行
)
的初階。
換句話說,
1
切凡夫若不經由宗教的實際體驗,不足以言出凡入聖,也就是未經「入門」的第
1
道手續,絕不可能體驗「入聖胎」的滋味。至於「入門」之後,成不成聖,則是另
1
回事。
3
壇菩薩戒是不可等閒視之,它雖然只是
1
種儀式,但卻是
10
方
3
世諸佛,成就無上「功德」的起點站,也就是說,經由
3
壇戒的宗教體驗,才可能安住「
1
心」,接受廣無邊際的如來經教,進而「受記」荷擔如來家業。雖然有很多很多的戒子,從菩薩戒中被淘汰了,但也有不少戒子,是經由菩薩戒而成熟「道業」的。
若從凡夫的觀點看,這「菩薩戒」是多餘的累贅,因為俗夫是不輕易接受「心性改革」的,他們終究需要的是世俗
1
切的表徵,而不是甚麼「成聖」的品德。但若從菩薩的角度看,除非從凡夫的心性解脫出來,入於「聖位」的「再生」,則難逃
1
切的煩惱困縛。雖然「再生」的菩薩,仍然要接受肉體的滅亡命運,但其「靈識」卻要比凡夫成熟的多,同時也更能坦然的接受死神的挑戰。
至於已入「聖位」的菩薩,能夠當下斷滅生老病死的
8
萬
4
千煩惱,但能夠當下荷擔如來聖業的人畢竟寥寥無幾。
本文出處:中級佛學講義--宗聖上師著作,台灣萬佛會出版。
原始網址:
http://ttba-jongsing.blogspot.tw/2015/12/6-by.html
地址:22041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1段266號22樓之1
傳真:(02)82520995
電話:(02)22575500
信箱:jongsing.foundation@gmail.com
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WWW.JONGSING.ORG.TW. All RIGHTS RESERVED.
DESIGN by WEL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