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懷弱勢族群
發展生命光輝
02-2257-5500
訊息中心
中級佛學:1.大乘佛教的淵源--宗聖上師
發佈時間:2018-01-28
 
不容置疑的,大乘佛教的崛起,並非由空而降生,他是經由長期的孕育、發展、分裂、修正而逐漸形成的。依梵文的文義,大乘即「摩訶衍」,而小乘即「希那衍」。其實所謂的「小乘」,並非佛陀所立的宗名,就連大乘也不是。
 
因為這「小乘」1詞是自命「大乘」的教派傳教者,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地位,故意對上座部教團的1種貶抑名詞。當然,上座部的人是不會(也不可能承認)自稱小乘佛教的。
 
大乘:大指裝置或裝載「大器」之類的器皿,或指大型車船之類。
 
小乘:是指裝載「小器」之類粗劣工具。
 
以「大、小」之詞,分別「大」勝,「小」劣的旨趣。所謂「乘」是形容運或載的意思,就是能將迷惑(娑婆)的眾生,載運至極樂(涅槃)的彼岸(開悟的境界)的工具,這種接運的工具,就叫做「法」教學和實習的方法。
 
「乘」是用種種譬喻而達成教學的目的,例如車載物品,這思想必須經由「想像」,進而體會,所以「法」就像「船」,把無知頑劣的人,接運至極樂的涅槃境界。
 
故在佛陀的教學場合(法會),常常提出反問的方法,然後再綜合解釋,務必讓參與「法會」的人「開悟」。例如佛陀在彌陀法會(解釋「極樂世界」的教學聚會)上,用「此地向西方而去,越過10萬億佛國土,有世界名曰:「極樂」,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」作為「伏機」,讓聽者的「思緒」隨之飄渺起來。接著就用「今現在說法」使聽者有「臨場感」,而展開1連串的引喻。
 
對開悟的人而言,是真正體會「甚深義」的不去不來的「如來」真實義。但對未悟的人來說,這實在是「不可能」的抽象境界,怎麼想都無法想得通的道理。可是同樣的話,為何有人能聽得懂(),有人再怎麼也無法明了(),是不是哪裡出毛病呢?問題又回到「4諦、12因緣」的基本觀念上了。
 
大乘本名為菩薩乘,小乘原為聲聞乘和緣覺乘。菩薩乘是出自解釋釋尊的「成佛」過程的本生(前生)譚、佛傳、譬喻、因緣逐漸演進而成的。
 
大乘的名稱是相對於小乘的「漢化佛教」所翻譯,其實應稱為「在家佛教」。
 
小乘是佛弟子所率領的「清教徒」,就是上座部的保守系統教派,和大眾部所率領的前進份子(年輕比丘與在家眾),所組成的菩薩思想系統,有著迴然不同的立場,尤其在教義的解釋上,完全是持相反的方向發展。
 
「大乘」1詞,最初是出現在小品般若經的「是名發大乘心」1句,後來才出現在各種大乘經典。若從理論上比較,大乘是說「我法2空」(人我乃至1切法皆空),小乘則說「我空法有」(人我是空,唯法實有)。若從實修(實踐教義)實證上看,則大乘是以「利他」為主,小乘則以「自利」為主。對於最終的理想論(果報),大乘以成就「佛果」(完成宇宙大人格)為終極標的,而小乘以成就「阿羅漢」(完成個人的獨立人格)為目的,以上是大小乘最基本的差別。
 
但是大小乘皆源自於部派佛教,而部派佛教是從佛滅後的教團所分裂而成的。部派佛教的支流,演變成「有部」、「經量部」等小乘佛教,而其主流卻演變成「本生」、「說部」等大乘教義。
 
簡要的說,大乘思想比較活潑發達,小乘則趨於保守。大乘認為:小乘已失去宗教的意義,與現實人生脫節(因小乘強調極樂實有),徒具1種形式佛教,或8股佛教。
 
而小乘佛教則力斥:大乘非佛說,甚至強調大乘是魔說,確認上座部才是唯1的正統佛教。
 
雖然大小2乘同時並存於世,並未因所持理想不同,而演變成宗教戰爭,但對「普度」眾生的理想,亦無實現佛陀立教的目標,1直到7百年後的龍猛()、無著、世親等諸大論師的出現,才肯定大乘真實的佛教。最後匯歸各宗同1流,為原始教義注入新的信仰意識,使面臨崩潰的佛教,重現生機,這對龍猛的興起,實在是千古不朽的功績。
 
可以說,若無龍猛、無著、世親等的相繼出世,則今日的大乘,尚不知其命運如何呢?!
 
本文出處:中級佛學講義--宗聖上師著作,台灣萬佛會出版。
 
地址:22041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1段266號22樓之1傳真:(02)82520995電話:(02)22575500信箱:jongsing.foundation@gmail.com
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WWW.JONGSING.ORG.TW. All RIGHTS RESERVED. DESIGN by WEL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