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懷弱勢族群
發展生命光輝
02-2257-5500
訊息中心
初級佛學:13.菩提心(2)--宗聖上師
發佈時間:2018-01-27
 
從思想方面可以證明:
存有自利利他的精神,而從1切「苦惱」的情緒上,能獲得紓解,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存在,與所作所為的事情,懷抱著1股熱忱的使命感。
 
大部分的人,總誤以為個人要先在物質經濟上,獲得優越的「自利」,然後才有餘裕去「利他」。
 
但人類的「欲心」是無底的深淵,永無添滿之日,所以在自利而後利他的觀念,永遠是抽象而無法兌現的「口號」而已,更錯解了自利利他的原始崇高意義。
 
「自利」是指智慧與精神上,實際解脫了苦惱的束縛(已到涅槃的彼岸),然後積極的去幫助別人(利他),讓他同樣得到解脫。
 
這樣的思想,在佛學名相上,就是「先往生(解脫)之後,再回來()渡眾」。但古往今來的「大德」們,卻錯以為真的「死後再轉世」,因此誤導了無法以億兆估計的生命力量,浪費在消極的木雕泥塑的「功德」上,同時也捏造了過量的荒誕,扼殺了宗教的生命。這不正是「作法自斃」和「因果報應」的最佳寫照。
 
從行為方面可以證明:
從個人的處身立命,乃至殺人、偷盜、邪淫等84千種仔細的行為(萬行),在在可以看出個人是否「胸懷大志」,或光明正大心胸磊落。但1般人總是把信佛當作是1種神秘兮兮的事,竟日裏若不「神經」兮兮,亂言妖魔鬼怪,末世禍殃慘劇等等,則不足以顯示其「道行」之深,「神通」之廣大。
 
其不知(或頑愚)信佛與現實生活,乃密切不可分的「理想改造」,以致使宗教信仰,被推入萬劫不復的迷信冷宮,這是愚昧者最愚昧的謀殺宗教行為,竟然還大言不慚的高呼「眾生無救」。到底是誰無藥可救,連這1點都看不出來,還枉談甚麼「真理」無價?
 
總歸1句話,證明其人是否發菩提心,是可由其語言「清淨」,思想「純淨」,行為「端淨」來判斷的。反此原則,即名為「錯發道心」「發心不正」「走火入魔」「邪魔發心」等等。
 
已發心:
若言「證發心」是「出世俗」的言語思想行為,那麼已發心則是「入世俗」的生活表現,是活生生的「再世佛爺」了。
 
而所謂的「入世俗」,並非回復世俗的苦惱之意,更不是死了1次往生到極樂之後,再「轉世」人間之義。此言「入世」是已當生的這1具活活潑潑之肉體,去履行1切「俗務」。換句話說,是已開悟的人,所過的豁達充實生活。
 
凡夫的生活是因執於欲心的苦惱,故言苦海浮沉頭出頭沒千死千生。而走火入魔錯用心機的人,終其1生,總是活在愚痴無智,或提心吊膽的迷離幻境之中。其實只有凡夫,才會受「自他」各種邪說暗示,產生「飄飄然」不可思議的魔境,那是作繭自縛所得的結果。
 
已發心者的心境,是了無罣礙的生活在世俗之中,其所作所為都是「踏實」的。那麼,甚麼是「踏實」呢?那是內修()8聖道、履行4攝法,自心清朗了無退悔之意,其所到之處,無不處處皆清涼(極樂),其所做之事,樣樣都是佛事,無不以濟度眾苦為己任。
 
成菩提:
成菩提是成道或成佛之義。經說:「發心即到達」,就是此義。這說明了「道」即「心」,也瓦解了1切迷信的妄念,更粉碎了形而下的所有多餘作做,同時證明釋尊「獨12」的社會教育的理想。「成道」絕非夢境中,遙不可及的抽象名詞,而是人人可「成」,人人可「得」的事實。
 
這是佛教「平等論」最具體,最切實的最「見道」的理論,涵蓋了人類自然與人文的所有資產。
 
想知道「成菩提」是怎麼1回事,必須跳離「物我」的糾纏關係,然後再回到「物我」的關係之中,這樣才能叫做「大徹大悟」。
 
否則的話,說來說去,總是有掉入迷信陷阱的危機,而「諸佛無救」了。
 
「物」()是素朴的存在,正如星球的運轉,故有春夏秋冬和雲雨晴晦,如動植物的生老病死,花開之後又凋萎,這是自然律,任誰也無法倒坤為乾,至今人類精神的「我」(),只是1種知「識」性的思惟作用而已,1切「人文」的政治、教育、藝文、醫藥、科技、習俗(包括信仰)等生活文化,都受此「識」的作用,而產生造作行為。
 
在「我」的行為上,絕對無法左右星球的運轉,更不能控制時序上的春夏秋冬,使雲雨晴晦暫停或常久。相反的「物」也不能主宰1切動植物的富貴凶咎,或定人長壽或夭折。
 
在「物」的生命律上,佛法稱為成、住、壞、空的永久性(無始無終)的循環律。而「我」的精神作用上,則是因「物」的存在而感受各有不同。但不管變化如何,物永遠是物,我則永遠是我,是永遠互不干涉的。
 
道家稱「我」為天,稱「物」為地,造作為人,認為「天」是1切自然的法則(),「地」是所有形體的物質和合,人和1切動植物的形成,都是1樣秉天()()之氣而生,並無絕對的好與壞。這看法和佛教的色()()論,是遙相呼應而不衝突的。
 
至於其他宗教的理論,都有如是的跡象可尋。儘管稱天()為神、阿拉、上帝,或稱地()為罪、報、母、地獄、樂園,或稱人()為耶穌、罪人、義人、羔羊等等,無論名詞之繁多,其所指的「2大」關係,其實是1樣的。
 
但是,人類的進化是盲目與迷信同時在進行的,縱使自然科學的進展也是。---待續
 
本文出處:初級佛學講義--宗聖上師著作,台灣萬佛會出版。
 
 
地址:22041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1段266號22樓之1傳真:(02)82520995電話:(02)22575500信箱:jongsing.foundation@gmail.com
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WWW.JONGSING.ORG.TW. All RIGHTS RESERVED. DESIGN by WEL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