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懷弱勢族群
發展生命光輝
02-2257-5500
訊息中心
初級佛學:10.空心即道--宗聖上師
發佈時間:2018-01-27
 
12因緣與4法印,以及5蘊的透視之後,我們已經了解萬有的現象,都是無常無我的和合狀態。1切事物的合與散,只是暫時性的存在,它並非實有(恆與常),亦無實體可捉。不只因緣流轉不可捉,就連無我的無(),亦無絕對的方向,物質的有(和合)和精神的空,只是認知上的現象。
 
那麼,萬有的存在。是否就此而散漫的45?當然不是,所有的事物,都是彼此有關聯的互依互存,也都受到主(精神)客(物質)間的影響。易言之,這主與客的1線關係,就是因緣的牽制,而因緣即實相,實相就是主客1如的心物世界,是知識領域的含蓋()
 
當我們想1件事或物時,立即影現該事物的形象,這形象是由認知(或體驗)而來的,就是在我們想起該事物的同時,已經溶入了心的世界。原本的主客並無關聯,而是經過組織(和合)之後,才產生了經驗的記憶(),於是主客遂變成密不可分的存在了。
 
物既然溶入了心的世界。那麼,1切萬有的事物,也都離不開此心,縱使「無」也未離心,凡是離心的物質,則變成單純的純在,離物的心亦成虛無的空幻。
 
吾人的這1(或意念),實際能容納宇宙萬物,又能超越萬物與精神,故知此心的變化無窮。而能變化的心並無實體(本來無1),只是1種精神()作用而已,唯其如此,才能無窮盡的變化,才能融攝萬物。總之,無論是「意」、「識」、「空」、「心」或其他,其意義都是1樣。
 
但簡略為心,是有助於個人的體會和修持,用空、意、識加以詮釋,則更能深入1層,甚至從根本上得到解脫最微細的障礙。
 
在無始的和合演進過程中,更能發揮無量甚深義,進而了解心物流動(方便為究竟)的真實相。
 
此所謂的「空、心」,並非指肉團心,而是吾人思惟的大腦中心。「空」是說擺脫苦與樂(2)的本境,「心」是指斷絕百萬億煩惱之後,所影現的萬物現象,此境界的心態,就是如是如是(如如)的中道。
 
而所謂「無我、無常、涅槃、因緣、5蘊」,或「實體、無相、空、心」等等,都是中道的不同表現。
 
釋尊在各種教學場合(法會),絕大部分的時間,都在講解這中道的真實義。他所採取的方法,有時默然不答,有時則入於冥思(3昧定中),或以問答方式,或反覆激烈的辯論,或問有答無,或主動逗趣等,方法不1但理趣相同。
 
這中道的思想本身,是以無立場為立場,是心的立場,是以全體的立場為立場,是無開始亦無結束的原始佛教思想。佛教傳入漢土以後,和本土固有的道學理論互攝互入,遂發展成「4諦中道」、「唯識中道」、「8不中道」、「斷常中道」、「有無中道」、「臨濟4科」、「嘉祥4中」、「曹洞5位」等等中道學說。所以4法印就是中道1法印,亦即1心法印,乃至4諦、12因緣、大乘的空論、實相論等,皆緣自於中道思想。易言之,1心與中道,是發展佛教教義的基本元素,也是大乘佛教崛起的依據。
 
然而阻礙佛教教團進步,和教義流佈的絆腳石,卻是佛教徒這顆最原始無明的心。它對宇宙的各種現象,懷抱著「神異」的「第3世界」的夢靨,像幽靈般的啃嚙著教徒疑惑的心靈不放,這也許要歸咎於人類,自作自受的「因果」和「報應」吧!!!
 
本文出處:初級佛學講義--宗聖上師著作,台灣萬佛會出版。
 
地址:22041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1段266號22樓之1傳真:(02)82520995電話:(02)22575500信箱:jongsing.foundation@gmail.com
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WWW.JONGSING.ORG.TW. All RIGHTS RESERVED. DESIGN by WEL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