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詳釋這『福德』的本義說:「假若有人,能夠深信此經的道理,並接受這些道理,念念而不忘,甚至於只持憶四句偈的涵義,又能夠為別人演說,那這樣的『福德』,是勝過前面所說的。」「這是為什麼,你知道嗎?」佛陀以莊重的語氣,繼續說道:「一切所有成就的佛,以及所有的佛所說的『最正等正覺』的話(法),都是從這本經所支分的。」「須菩提啊,你要特別的記住,我所謂的『佛法』,就已經不是『佛法』了。」「須菩提啊,你認為『果位』又是什麼呢?假如『須陀洹』的聖者,能夠在心裡頭這樣想---『我已經獲得須陀洹的果位』---那麼,是否代表他已經真的獲得了『須陀洹』的果位了呢?」佛陀接著又以「果位、有無、得失」等問題,用以佐證降伏「妄念心」的方法。「不可能的,世尊。」須菩提恭敬的回答。「這是什麼緣故,你知道嗎?因為『須陀洹』的意義,名為『入流』,而所謂『入流』,就是無所能入;不入於色(物質)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塵染。反過來說,亦即此色聲香味觸法等,無法動搖深入其心,故名須陀洹。」「須菩提啊,再想想這問題,看看你的意思如何?」佛陀再深入一層的問:「斯陀含的聖者,能夠心存意念,認為自己已經得到『斯陀含』的果位嗎?」「不可以的,世尊。」須菩提恭敬的回答。「這又是什麼緣故呢?因位『斯陀含』又名『一往來』,而所謂的『一往來』,其實際義意,就是無往無來,故名為斯陀含。」佛陀解釋著,又說:「須菩提啊,再想想吧,『阿那含』的聖者,能夠心存意念,自以為已經得到『阿那含』的果位嗎?」須菩提慎思之後,恭敬的回答說:「不可以的,世尊。」「為什麼呢?因為「阿那含」的義意,就是『不來』,而所謂的『不來』,實際上並無『不來』,故名為阿那含。」佛陀解釋後又說:「須菩提啊,再看看你的意思如何?你認為『阿羅漢』能心存意念,自以為得到『阿羅漢』之道了嗎?」須菩提若有所悟的回答:「不可以的,世尊。但,這是什麼緣故?」「其實,並無任何的『法』。」佛陀解釋說:「就是因為『無法』,所以才名為阿羅漢。」「世尊,我完全明白了。」須菩提恍然大悟,欣悅涕零的說:「假若『阿羅漢』存著心念---『我已經得到阿羅漢道』---就是執著『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』的四種『形相』了。因為有『執著』的緣故,所以還是不能稱為『阿羅漢』,仍然屬於『四相』的凡夫。」「慈悲的佛,世尊。」須菩提再三頂禮之後,接著說:「您曾說我已得『無諍三昧』,人中之最的第一,是『第一離欲阿羅漢』。慈悲的世尊,我並不存著任何心念,更不自己以為是『離欲』的阿羅漢。」又說:「世尊,我若心存意念,自以為已得到『阿羅漢道』,您就不會說『須菩提是樂阿蘭那(寂靜)的行者』。也因為『須菩提』實際無執著於所行,故名為『須菩提』。就是不執著於所行,才能算是樂『阿蘭那』行。」佛陀又換了另一個「法相」的話題,試著問須菩提的意念如何,說:「我以前曾在燃燈師佛的居所,承受教益,並蒙授記,對於所學的種種『法』,你認為有所得到嗎?」「沒有,並無『得到』這個名詞可形容。」須菩提恭敬的回答:「慈悲的世尊,如來,您在燃燈佛的居所,對於所學的法,實在無所謂的『得』字可言。」「須菩提啊,再看看你的『意會』如何?」佛陀用另1個「莊嚴」的問題,再加強解釋「形相」的涵義:「菩薩莊嚴佛土了嗎?」「世尊,沒有所謂的『莊嚴』可說。」須菩提回答之後,又頓覺有所不當的問:「但是,又為什麼緣故呢?」「莊嚴佛土的意思,並非外在的裝飾,而是指內心真正的清淨之土,故說『非莊嚴』。因為內心的『真淨土』,是無法可裝飾的,所以,那才算是真正的『莊嚴』,是不必經由莊飾的,它本來就極其莊嚴了。」佛陀以平靜的語氣說:「須菩提啊,以及所有的菩薩,和發大心的大菩薩,應該如我所說的這樣,生起『真清淨』的信心,不應該執著於物質(色)的『形相』,生出不正確的信心(妄念),更不應該執著於『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』等塵染,生出迷幻的心。正確的方法是,應無所住(頑執)而生其(信)心。」說到這裡,佛陀舉一例,轉問須菩提,試探他是否真懂得「無、有、形相、非相」的義意,說:「須菩提啊,譬如有一個人,他的『身體』廣大如336萬里高的『須彌山王』,你能意會出什麼?這樣的『身體』是不是很大呢?」須菩提若有所思的回答:「世尊,這實在大得無法形容,根本連這個『大』字,都不足以形容。」「為什麼呢?」佛陀質問著。「尊貴的佛啊。」須菩提讚歎的說:「您所說的『身』,並非指這個會老病死的肉體,而是指那個無形無相,無老病死,且能包羅宇宙萬象,會千變萬化的智慧『法身』,那才是真正的『大身』,比『須彌山王』不知大幾千萬倍呢。」「須菩提啊,假如把恆河之中的細沙,詳細的數出其數目,又假如每一粒細沙,等於一條大恆河。」佛陀為解釋「無為」的道理,指著遠處的恆河,說道:「你的意會又如何呢?像這樣,所有的每一粒細沙代表一恆河,而每一恆河之中,又有數不盡的細沙,你說,這樣的數目多不多?」「世尊,實在多到無法勝計。」須菩提平靜而又恭敬的回答說:「若以一粒細沙為一條恆河,光只是這些恆河,就已經無法計算了,更何況每一恆河中的細沙。」「須菩提啊,我今天用最真實的話告訴你。」佛陀的眼光,再一次的,巡視了在座所有人的臉上,說:「假若有正信(皈依)的男子,和正信的女人,以七寶注滿了那條恆河,以及河中每一粒細沙所成的恆河,和每一恆河之中的細沙,甚至像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,用那麼多的珍寶來作布施的話,你說,他所得到的『福』多嗎?」須菩提面色莊重的說:「世尊,那的確是夠多了。」「若是有善男子或善女人。」佛陀告訴須菩提:「能把此經的義意,乃至深信這些道理,或者四句偈等的涵義,為他人宣說,而這些『福德』,實在勝過了前面所說的福德。」接著佛陀又說:「須菩提啊,不管他是誰,只要隨處宣說此經的要義,乃至四句偈等,應當知道此說經之處,一切世間天上人類阿修羅等,皆應供養,就像供養佛塔佛廟一般。更何況有人,盡量能夠接受持誦,心解其義。-----」「須菩提啊,應當知道這樣的人,已經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了。若是此經典所在之處,則必然有一尊活佛在那裡,若尊重佛法者,必定會持之以弟子之禮。」佛陀說完這話的時候,須菩提恭敬的請示,說:「慈悲的世尊,應當用何名義?來稱呼此經呢?我等和所有的弟子,應如何遵奉持守您的教訓?」佛陀告訴須菩提,說:「此經名為『金剛般若波羅蜜』,就以此為名吧,你們應當這樣的奉持。這是為什麼,你知道嗎?須菩提-----」「我說『般若波羅蜜』,就已經不是『般若波羅蜜』,它的內在涵義,才是真正的『般若波羅蜜』-----」「須菩提,你能意會嗎?」佛陀為解釋『般若』妙法,故又轉移話題的說:「你認為我有任何的『說法』嗎?」須菩提坦白的回答,說:「尊貴的佛啊,世尊,如來,您並無所說。」「須菩提啊,你的意會如何?」佛陀更加深入一層的問說:「就像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,所有的微細塵沙,是不是可以說『很多』呢?」須菩提恭敬的回答說:「是的確『很多』,世尊。」「須菩提啊,所有的『微塵』,我仍說不是『微塵』,因為我說的『微塵』,是指心靈思想上的『障礙』,並非物質世間的灰砂塵土,所以,那些心靈上的『微塵』,才是真正的灰塵。」佛陀更進一步的解釋:「就像我所說的『世界』,不是這個物質間的『世界』,那心靈的『世界』,才是我所說的『真實世界』啊-----」「須菩提,你能意會的岀嗎?」佛陀又用「空相」來解釋般若妙法:「你認為可以用32相(1.足平安相、2.足千輻輪相、3.手指纖長相、4.手足柔輭相、5.手足縵網相、6.足跟滿足相、7.足跌高好相、8.腨如鹿王相、9.手過膝相、10.馬陰藏相、11.身縱廣相、12.毛孔生青色相、13.身毛上靡相、14.兩腋滿相、15.身如獅子相、16.身端直相、17.肩圓滿相、18.四十齒相、19.齒白齊密相、20.四牙白淨相、21.額頰如獅子相、22.咽中津液得上味相、23.廣長舌相、24.梵音深遠相、25.眼色如金精相、26.眼睫如牛王相、27.眉間白毫相、28.頂成肉髻相、29.金色身相、30.身光一丈相、31.七處平滿相、32.皮膚細軟相),睹見如來的真相嗎?」「不可能的,世尊。」須菩提回答說:「絕對不可以用32相,得見如來的真面目。」-----待續本文出處:佛說金剛智慧到彼岸經---佛慧金剛藏上師 著
網址:http://ttba-jongsing.blogspot.tw/2015/12/2_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