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教法門(20):禪與企業
各位菩薩大家好,今天禪的功課,來講「禪與企業」。首先和大家介紹,什麼叫做企業?
照字面解釋,企業就是「多種工作、多種事業」,經過計劃、安排或是多元化的事業,由1個總指揮整理經營的1種方法。但是企業的精神,是提供員工多種的物資享受,多方面由勞工的工作奉獻,也能夠提升為老闆,就是共同經營的意思。
企業的精神是從西洋傳過來,最初的意思是解決民生問題。由很多人(員工)籌備資金成為老闆,投資的意思。但是當員工變為老闆之後,所請的員工,就永遠是勞工,無法提升。若照理講,健全的企業體,就是讓企業永遠生存下去,這樣員工和老闆應得的利益,永遠來照顧勞工。
同時企業的經營,就是將資本回收,剩下賺的錢,老闆和員工1起分。勞動者的薪資報酬,也可以投入企業體,公司發行股票,由員工收集,賺錢的意思,這樣員工和企業就結為1體,這是1種好的現象。
但是大部分不知利他主義的精神,這樣經營的方式,就會將員工當作是財產,員工的生產,由企業主撥1部分,按照社會的生活指數,當做薪水(月薪)。假如生活指數(包括醫療、房租、伙食、菜錢、車馬費)算算夠用,這樣就由企業主,將所賺的1部分撥入作薪水。
1般企業的人事費用,是佔企業體的25%-30%,剩下70%或75%歸企業主所得,員工不能去分企業應得的投資報酬率。70%-75%由投資的老闆、股東扣除成本,剩下多餘的錢,看是幾股,再照幾股去分,也就是投資的老闆賺較多,員工賺他應得的生活指數費用。這種情形若是企業做越久的時候,貧富就會差距越懸殊。但是用禪來說企業這部份,差不多可以把它分作4-5個部門來說。
首先禪教推廣,除了提高員工的生活指數和老闆平等以外,同時也要提升員工精神、思想這方面的成長,這就是差別之所在。企業主他所計畫的生產事業,要給員工参與,由員工和企業主平等持有這個股份。
但員工沒有資金,所以由員工所作的業績,來投入在企業體,或是由公司的總營業額,若超出他的營業範圍%數,當作是員工的投資報酬率,這樣叫作利他主義。
利他主義這樣看起來,企業主的投資和員工的工作報酬率是1樣多。但這樣看起來,投資者沒多大的利益,投資意願當然就會降低。但是站在長久來看,企業體生存越久,員工的報酬率就會越大,貧富的差距就會差不多。
企業主投資所得和員工所得差距不大時,但時間久了,企業主所累積的財富,也是和員工有差別。但是有1個好處,就是企業主不會成為暴發戶,自然對員工的態度和安全、生活保障就比較關心,企業主不會將員工當作是他的財產。
站在長久來看,員工對企業體的認同,他的生命和工作就越來越密切,員工的認同度,比普通私人公司的員工認同度強,效率也較大。較大的原因是1種心理因素,員工也是企業主,不是永久的員工,所以對企業體產生感情,利他主義就是這樣。
不但個人要負擔風險,也要分擔公司的風險,同時對公司的認同,1生都奉獻在這個企業體。這是從1個企業的精神來思考,整個的社會也像1個大企業這樣多元化,各行各業都認同在這個社會,這樣就會和社會結為1體。
政府單位若是像1個企業,這個政府也會健全。每1個人民百姓都是政府的股東,這樣對國家的認同就較激烈、較強、較熱情,願意投入。他會感覺做這個國家的人民百姓,像自己在做老闆1樣,這樣才能落實真正的民主政治。
政治必須要民主,學術必須要專精(權威),各行各業都有權威之所在,所以對本行的知識若是不專精,就無法立足(站不住腳)。所以將企業的精神、態度放大,甚至延伸到台灣這個國家,也是如此。
台灣的社會很混亂,因為大家沒有認同台灣的國家主張和社會,所以台灣人常說「自己歹寫,監獄生意難做」表示人和人很難相處的意思。人都有1個自私心,這種自私心是台灣商業的致命傷,所以大家就鋌而走險,找投機的工作、穩賺的工作,要賺好幾10倍的生意才要作。
像企業主所生產的成本很低,但是他所作的產品推出市場的時候,最少要賺好幾百倍才要做,而員工所得的生活指數也會相對降低,因為這是1個私人機構。私人機構就是自己是老闆兼伙計,校長兼敲鐘,1個人同時當老闆,也當送貨員,所請的都是臨時工、臨時雇員。
臨時工和這個老闆,就沒什麼感情可言,而且和這個企業體也沒感情,所以大部分台灣的生意人都採取做件的,產品做1件多少錢?或者算鐘點的,1小時算多少?員工和企業體沒感情,所以樣樣都以金錢為目標,所要求的是完成多少算多少,這樣的作法自然工作就會很粗糙,不會要求研發新的產品,改良產品的品質,所製作出來的工藝品就感覺很粗魯。
台灣製的產品,從日治時代就是這樣。日本人說台灣製造的東西不但粗魯,而且很貴;若是日本製的又便宜,產品又好。光1台腳踏車的輪胎,就分德國製、日本製和台灣製。台灣製的產品用沒多久就會壞掉, 壞掉也無法再生。不能再生,不能再製。若是德國製是用較久,但壞掉以後也不能再生。而日本製的產品,不但用較久而且較便宜,還能夠再生。
1般的消磨品,全世界家家戶戶婦人所使用的針,1定是日本製和德國製如此而已。德國製的針又貴又難用,日本製的針又便宜又好用。 記得1把100支,好像10元或5元這樣。所有裁縫車的針,大家都採用德國製,聽說德國製的裁縫針是最好的,所以日本只發展手縫針。
難道台灣不會做針?還是說台灣沒這個技術呢?因為台灣所生產出來的針,以前聽說有生產但較貴(成本高),而且做出來的針,硬度就沒日本製那麼好。所以大部分的針,都是日本製且行銷全世界(包括:美國、蘇聯)他們也有優秀的科技,但是做出來的產品,就沒日本人那麼好。所以自己生產出來的針,1把也許10支就要100元,而且快壞、快斷。日本製的針又好、又優秀、又便宜,東西很快就可評判出來。
尤其是汽車引擎,若是台灣製造的引擎,就亂七八糟,做不出起來,而且做出來的成本又貴又差。所以台灣做引擎的技術,就漸漸萎縮,大部分是向日本進口引擎,來台灣組合,改裝在車體上面。
像裕隆的車,車體就很糟,但是那個引擎用很久,10幾年不壞。若是台灣製造的引擎,可能用不到1年就壞掉,台灣技術的研發,就差人1級,產品、產業都無法提升,當然在市場上就無法和別人競爭。產品無法升級,很自然的價錢就不高,而且投資的回收率就較低。
照這種情形,我們可以看出2個方向,1個就是日本人有投資研究的精神,而台灣人因為急功近利,不願意投資做研發的工作。1般所說的台灣研發的東西,都是普通的工藝品、裝飾品,或是用完即丟的東西,很少研發精密的東西,原因就是投資回收率慢,且風險大。
台灣人受到急功近利的風氣影響,大家都無法團結在1起,連1個家庭的兄弟姊妹也都無法團結1心,不要說要和別人在1起。在同1間公司(1個小團體),幾10人的員工就,不能在1起。
所以這種情形,台灣人自古早以來,就流行1句說:「合夥生意,自己難寫」,或「3腳豬不殺」就是說若3個人合股做股東,這樣就1定會失敗,因為有自私的觀念,所以台灣不會產生企業家。
像王永慶他也不是企業家,只是1個生意人。生意人和企業家完全不同,生意人就是以收集自己的金錢、利益為目標。自己會賺錢就好,不怕別人死光光,企業家就不行。企業家是先照顧別人,讓別人產生可以立足的餘地。
台灣的生意人怕別人和他搶生意,自古以來,民間就流傳1句話:「同行如仇」即同行像冤家。「同行如仇」是生意人的心理思想和心態,當然就沒度量去照顧員工,更無法照顧同行。
你仔細看,台灣的大街小巷,原是很好的朋友,但若做同種生意,如:麵攤小吃,甲和乙原是生死之交,非常好的朋友,因為乙較窮,幫忙甲開麵攤。甲原本是老闆兼夥計,乙去幫他做,漸漸累積1些錢。
乙覺得機會來了,在別條街或在附近、別處開麵攤。他若開不1樣的店,可能就不會衝突,但若是開同樣的店,就會互相記恨,變成冤仇人。甚至也有1種情形就是甲和乙雖是刎頸之交,頭、脖子可以為對方砍(比喻情誼深厚的好朋友),但若是共同1起做生意、工作時,也會產生排斥,互相鬥爭。
甲和乙在1起之後,甲發覺乙可能不忠心,就會提防。乙也可能會想,甲對他很沒良心,所以自然就會有所嫌棄。所以2人本來是很好的朋友,但若是做同樣工作時,就會變作冤仇人,這種情形在社會各個層次都看得到。
若是說甲和乙都在學裁縫,還是說學其它的技術,本來是同伴,生死之交的朋友,但因各人所學的功夫,個人的領悟力有差別。甲若學得較好,乙學的較差,他就會忌妒。他不是忌妒甲,是忌妒他們的師傅,認為師傅較疼那個、師父較偏心,師傅對甲較好,特別傳授他較好的功夫。
因為妒嫉師傅,甲和乙的生死之交的感情也因此分裂。或是說2個徒弟,甲出去開店,乙因為功夫學不夠,但心想甲都有辦法開店,我應該也可以,所以他也想要自己開店,也常有這種情形產生,結(團結、合作)未作伙,所以自己就很難寫。
師傅傳授這2個徒弟出去,本來是1間店,出去就變3間。本來是1種好現象,但是師傅本身也會看甲和乙和自己拼生意而看不起。所以在商場上的競爭就像冤仇人拼的你死我活。這種情形是生意人惡質化的1種轉變,這種轉變是非常壞的現象。所以生意人永遠不是1個企業家,若是1個真正的企業家就不是這樣。
禪的教導方式,也像企業家的精神很相似。禪的精神在推廣利他主義的時候,這個利他主義也就是1種企業精神。禪師和禪弟子的訓練過程,禪師和道場的運作情形,要領是禪師要將每1位禪弟子都當作是地位繼承人。
他的教導方式,要求每1位弟子都得到成就,禪的「法要」就像人間的財產那麼的珍貴,叫做「法財」。
「法」本就是1種財,當然是指「佛法」。有很多人在參禪時,以為法財就是賺錢的意思,將金錢當作是追求的目標,實際上不對。法就是1種知識、1種技術,法本身就像世間的黃金,那麼的珍貴,叫做法之財(法要之財)。
修道人將佛法當做財產追求、開發(佛教所說的財都是指道理)。1個貧窮的人,就是指不知道這些道理的人。貧窮的人在人間的比喻就是沒錢的人,非常的貧窮。富有的人,就是在佛法裡面得到成就,就像是百萬富翁的意思。
這個得到成就的人,他必須要送財,將他的錢財拿去送眾生,不是送黃金、鈔票,而是將智慧送給眾生,希望眾生也都得到富有,得到這個「法之財」,這就是禪師和禪弟子的親密關係。
另外1個問題就是道場的運作,每1個禪師或是禪弟子,都不能將道場當做私人財產,廟產是眾生的財產,所以禪道場的運作情形,都是由這些禪弟子和禪師共同所擬定的標準和規則,這樣的運作,實際上就是1種民主投票的運作。
禪弟子對這個道場,有1種認同感(參與權),他有參與權而且又在道場得到「法財」,得到知識,所以他的生命,實際上是屬於道場的,道場的財產也屬於大眾的,透過這種禪的教學方式和教法,禪師要求每1個禪弟子都要「學術成就」。
所謂學術成就,就是在智慧這個部分得到成就、得到滿足,而且會應付、會運作,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,願意共同和別人分享,禪師的財產(指禪師的智慧和佛法)。用這個譬喻來轉移到社會、轉移到企業,也同樣是這樣運作。他們的差別是在哪呢?
差別就是社會企業,是以物資為運作方式,禪道場是以精神思想為運作方式,差別就只差在這裡。假使這2種能夠結合,精神能夠提升,這種方法和要領非常的棒。企業家不能將企業體當作私人的財產,也不可將企業體傳子傳孫。
當然他的子孫有優先繼承企業主的權利,就是企業主他投資多少,就享受多少,同樣能夠繼承。但是企業主的繼承人,必須要共同運作才可以,這樣有很多好處。
台灣的生意人,所累積的財產,若是交給兒子去經營,他的兒子因過去沒有受過開發事業的那種辛苦,所以將自己當作阿舍(公子哥),將父母親所留的財產將敗光。
台語有1句話說:「富不過3代」。有錢人雖然很富有,但不會超過3代人。意思就是祖先很會賺錢,開發很大片的土地,累積很多財產,但是富有不過3代。
若是用企業家的精神來運作,他得接受別人的意見,因為企業主的繼承人只有1票投票權,所以其他的員工或是其他股東,若要防止企業主的繼承人,將財產敗光,可以抵制,這就是優秀的地方。好處還有很多,但是企業家在推廣資本主義的時候,往往也是以利益為目標。
有1個故事,就是在美國有1個生意人很有錢,他是1個企業主。有1次去義大利,較偏僻的地方遊玩渡假,發生1件很有趣的事情。
這個企業主,早上要離開旅館的時候,在旅館門口看到1個擦皮鞋的孩子,他讓他擦皮鞋,擦1次不知道美金幾分錢。這個企業主問擦皮鞋的孩子說:「你1天擦皮鞋賺多少錢」?他說:「1天擦皮鞋賺的錢,若是賺1元他才能分到3角,7角由老闆拿去」。
擦皮鞋也有1個集團,由老闆聘請孩子擦皮鞋。若是1天擦2元,他才能夠分到6角,做他的生活費,這樣生活是非常的困難。這個美國人因此跟他建議,你若是自己買鞋箱,來跟人家擦皮鞋時,你可以賺多少?擦皮鞋的箱子要多少本錢?這孩子說:「擦皮鞋的箱子,本錢差不多1元美金。若是自己當老闆,當然就是擦1元賺1元,擦10元賺10元,都自己的」。
這美國人就和擦皮鞋兒童做1個口頭上的約束,這樣好了,你若是買擦鞋箱要1元,這1元我出。但是你賺的錢要分我5角,你經營的皮鞋攤的本錢,若是賺回來的時候,皮鞋攤屬於你的,本錢要還我。這個擦鞋童非常的高興,世間有這麼好的事情?這個美國人,因此投1元給擦鞋童,擦鞋童就真的去買美金1元的擦鞋箱,開始四處去跟人家擦皮鞋。
當然住旅社的人很多,擦皮鞋的生意大部分來自這個旅社或車站。這個美國人去海邊游泳、娛樂、度假,傍晚回來時,這個擦鞋童交1元給這個美國人,再拿5角給美國人,代表那天他做生意賺2元。鞋攤是1元的成本,賺1元當然照約束要分5角給美國人。
這個美國人很高興就將1元收回來,再多賺5角,這就是企業主在推動資本主義的意思。投資的人回收他的資本,而且得到報酬。當然企業體需要本錢,也需要勞力,出勞力的人和投資的人賺相等的錢,但這有很多種思考方式。
企業家投資這些錢,若是要回收很多,當然他會和擦鞋童訂1張契約,你要幫我做1個月,賺的錢都歸我的,1個月後鞋攤才屬於你的。擦鞋童必須要是1個誠實的人,就是員工和老闆的身分平等,而且必須要誠實(誠懇老實),這是互動的1種現象。
擦鞋童若是沒誠懇、不老實的時候,或是1個自私自利的人,他將這1元拿走不再回來,也沒去買皮鞋攤,這樣就叫做沒誠懇、不老實,他不想改善自己,也不想提升自己,讓自己成為1個擦鞋攤的老闆。擦鞋童也必須是1個誠懇、老實的人才可以,賺2元老老實實將5角分企業主,這樣老闆才能夠真正放心,投資才有1定的報酬率。
這是在描寫企業是建立人(老闆和員工)互信(互相信用),誠懇(誠實、老實)的1種人性化,非常溫暖的心理思想。投資的企業主,不能將員工當作是私人的財產,也不能佔有企業體。當然這個美國人,只是描寫企業的優點,做1個譬喻,真正的企業是永遠1直做下去。投資的人得到報酬率,而且本錢賺回來,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。本錢若是投資卻賺不回來,這樣就是要賠錢,互相不能建立這種利潤,所以投資的人,所負擔的風險比合夥人(指員工),所負擔的風險大。假若鞋攤10天或1個月無法回收,這樣就無法吃飯了。
雖然擦鞋童過去是被聘雇的,但生意人是以賺錢為目標,基本上也沒什麼不對,但是他可能永遠無法當老闆,可能也永遠無法買皮鞋攤,這個思想面很廣,差不多有1-20種思考方式。他過去是被聘雇擦鞋,擦1元分3角,這3角是要負擔生活費用和種種其他的開銷,這樣就永遠沒有機會累積到有本錢當老闆,這是1種思考方式。
另外1個思考方式,若是生意若無法回收,這樣他投資的1元,就永遠賺不回來,也沒飯可吃,這樣就要倒店。所以這種思考方式,誠實的人性,非常的重要。企業主對1個不認識的人,有這種信任的態度,非常的重要,當然要冒1些風險,也許被擦鞋童拐走,怕1元被拐走,回收不來。
但是企業主若這樣想的時候,老闆和員工不能建立這種互信的關係,這樣的態度就會較差,要不然你先買回來再來向我要錢。這是因為金額較小,若較大數字就要用開支票的。
我們越想越廣,假使擦鞋童不誠實,鞋攤的本錢差不多2-3角,他卻跟企業主騙說要1元,這樣他就多賺7角,隱瞞企業主,這就會變作不誠實、不誠懇。也可能和企業主瞞騙,今天生意差,無法回收這些錢,本錢收不回來,他也會暗槓。
所以生意人和企業體的運作情形,當然就會不1樣,思考方式也不同。老闆利用員工成為他的私人的財產時,員工替老闆賺錢,但為了要達到目標,就會樣樣拿回扣。這個擦鞋童若擦鞋箱是3角,騙老闆說1元,這樣他就是暗槓7角,不能建立平等、互信的關係。
另外1個思考方式就是假使企業主,將擦鞋童當作是生財工具,這樣他就會再繼續跟擦鞋童說:我現在本錢回收了,以後你所做的都要1半分我,本錢回收之後,得未來的報酬率,這種情形也是合理合法。但是企業主必須將企業體握在手裡。
握在手裡就是說,這個擦鞋攤要屬於投資者的,這樣才能夠永久得到這個員工為他賺錢的意思,也就是為他生財的道理。本來這也是1種合理合法的情形,但是企業精神並不是這樣。
企業精神就是我回收我應得的本錢和我應得的合理合法的報酬,但是企業體變作員工的。你要仔細去想這個事情,鞋攤雖然是企業主投資下去買的,但是他的條件就是鞋攤本錢回收之後,就變你的,你就是1個完全獨立的老闆,這樣這個企業主和員工的關係,就建立起來。
人誠實或不誠實?另外還有1個故事。這個故事就較深,較有哲學意味。2個銀行家,他們賺很多錢之後,有1天2個人在辦公室裡面喝咖啡,往外面看,看到公司裡面的1個年青人,是1位副經理,非常風光,頭髮梳的亮閃閃,開賓士,走路真正溫柔有風,有禮貌。但是1個黑人又破破爛爛,好像嬉皮、乞丐,這2個銀行家開始打賭,若是這2人身分對調過來,會是怎樣?這就是哲學考驗人性。
甲銀行家說若是將這個白人的地位搶過來,也沒半毛錢,由這個黑人來得到利益的時候,這個黑人也會像白人這麼有禮貌。乙銀行家說,黑人的品質永遠無法提升,2人打賭1元(打賭不1定要很大)。
這2位銀行家都是這間銀行的總裁,於是馬上去執行,將那位副經裡辭掉工作,將他開的車和房子、財產都拿走,趕出這間銀行,讓這位銀行的副經理忽然間1無所有。又將這位副經理所有的好處、優點都送給這位黑人。過了2-3年後又,來評估看看,這個黑人忽然間變作風度翩翩又有禮貌,可是原來的銀行副經理卻變得非常墮落,像乞丐那樣。
這就是人性和物資的使用方式,有彼此影響的地方,智慧的使用方式也是相同。所以禪就是人的1種智慧財(1種財產),擁有這種智慧的財產,他就是1個富有人的意思。他的知識、思考能力和風度、談吐,也都會有這種好的表現,若是沒有的時候,就像1個乞丐、1個貧窮的人1樣。
阿彌陀佛!
本文出處:禪教法門(宗聖上師主講)—真理之聲有限公司出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