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懷弱勢族群
發展生命光輝
02-2257-5500
訊息中心
禪教法門19.禪與急智--宗聖上師
發佈時間:2021-07-08
 

禪教法門(19):禪與急智

 

  歡迎繼續研究禪的功課,今天來講「禪與急智」。所謂急智就是轉彎的意思。人類所使用的語言很廣,各種語言都有不同的狀態,叫做生活文化。

 

  語言文化的使用,和思考方式,分成3個階段來看。人在運用語言的時候,用語言表達他的情緒、感情,喜、怒、哀、樂都是可透過言辭來表達。我高興、我不高興;我要、我不要;我愛、我痛恨,這些都是情緒表達的1種方式。

 

  但是光只是這種表達方式,不能稱為1種語言技術,轉彎就是指說話裡面的含意,像台語所質疑的事情和肯定的話,就有1種質詢的意思。如:按呢、咁按呢,就有3種含意。按呢就是代表贊成。咁按呢代表質疑,也代表沒好沒壞。所以它的使用方法,端看當時的狀態,也就是當時對話的人,身份和工作及表達的方式。

 

  急智就是腦筋急轉彎,人說話時,表達感情的情緒,這是第1項非常的重要的事。以及表示他的精神、生命狀態和意志力,是1種絕對性、肯定的方式。

 

  另外1種就是處理事情、解決事情的1種妥協,這是語言的3種層次。首先講感情的表達,有肢體表現和表情表現,表情表現也是肢體表現的1種。像說要把你揍下去喔!拳頭就升高握起來。說我很愛你喔!眼睛就瞇起來。說我很痛恨,就咬牙切齒。肢體動作就是這樣,配合語言的運用,輔助語言的感情表達和發洩。

 

  工作態度的表現就是技術,人性的技術非常的重要,就是耐性。耐性是用工作態度、負責任的精神來表現。另外1種就是表示它的生命力,人若是肉體上不舒服,說話就會有氣無力,心臟無力,中氣無力,說話就會沒力氣,這就表示他的生命力。

 

  1種就是表示精神意志力,他在做事情,徹底要把它完成,堅決的要領,堅持這個精神,用語言來表示,再來解決事情,這是第3項。人和人在1起的說話,是用語言來表達,解決事情叫轉彎。

 

  今日禪和急智,就是要來講轉彎。有很多人不會使用語言,也就是不會表達感情,不會處理事情。說話的時候,因為不會形容、不會比喻、不會表達,所以讓人聽起來就硬梆梆。「言者無心,聽者有意」表達的方式和讓人聽起來的感受,會說話和會聽話都很重要,而聽話和說話的技術,在於心靈共震、知識交流所產生出來。

 

  處理事情的時候,人和人的說話是1種知識交流,就是交換心得。例如:甲說他昨天去哪玩,玩得怎麼樣,遇到什麼事,若是會形容就描寫得很好聽,讓人聽起來會動心。好比說:那個地方像人間仙境,那個地方怎樣,我的感受是怎樣。

 

  若是1個不會表示的人,會形容那裏都是垃圾,那個地方看起來非常的危險,沒什麼意思,去那裏好像被騙,浪費時間。每個人聽起來的感受當然不同,若再轉述,將甲的話轉給第3者或更多人聽,每1個人聽的感受都不會1樣。

 

  台語有1句話說:「寄物會減少,寄話會增加」。東西寄放人家會減斤兩,若話寄人家會增加,這叫畫蛇添足或搧風點火(挔柴添火著)。人就是因為說話的技術差,又不會表達,聽話又聽不清楚,轉達又轉達不詳細。

 

  又說:話沒聽進耳朵裡,就是形容聽話的技術很粗魯,不仔細聽。人家說東,他想成西;人家說西,想成南、北,總是曲解對方的話語,在轉說的時候,會加上個人的情緒、觀點,所以寄話會增加。

 

  「寄東西會減少」就是東西寄放在別人家,可能會不見。寄好吃的東西,人家會拿去吃看看,所以寄東西會減少,寄話會變多。話盡量不要傳來傳去,而且傳得不好的時候,還會失敗。

 

  急智的意思,就是用來彌補說話的缺陷。假設甲在批評丙,或是說丙的事情時,乙運用禪的思考,在轉述的時候,做另外1種比較完整、轉彎的修正。

 

  例如:甲說的意思本來是不好,但站在某1個立場,某1個觀點來看,是1種好的現象,這就是急智,人和人相處很需要這種急智,這種急智就是潤滑劑。

 

  語言的運用,若是運用錯誤,就會變成利刀。台語有1句話:「殺人免用刀」,就是轉述1些有傷害性的話。另外1句話就是:「借刀殺人」。就是說話的手段運用,故意讓乙和丙產生衝突。

 

  甲和乙相處的時候,就說丙的壞話。甲和丙在1起的時候,就說乙的壞話,讓乙和丙產生猜忌,這叫做挑撥是非。本來甲沒這個意思,但是乙和丙都有這個心,說者無意,聽者有心,製造這種矛盾。

 

  人和人之間最容易發生這種毛病,父子、母子、夫妻、兄弟姊妹、親戚、朋友,都因為缺少說話的急智,造成了很大的衝突。

 

  以前参禪的時候,時常和我的弟子出1個課題,就是站在十字路口,看1個男人騎摩托車載1個女人,你想看看,那位騎士所載的女人是誰?有人說那是他的老婆、姊妹、女朋友。

 

  最後這些参禪弟子問說:師父!到底他載的那個是誰?我說不認識的人,是你想的太多了。

 

  那個女人因為受傷,或在路上走路不方便,而1位路過的騎士載她。你想得太多,你不用管她是誰。所以很多人因為男女之間的猜忌,發生很大的衝突,就是他看事情和回答問題的技術,必須多方面去參考、思考。

 

  為什麼我會出這種議題呢?假使是丈夫載妻子的時候,我就會說1個丈夫載他老婆。若他們是男女朋友的時候,我會說男朋友載女朋友要去哪裡?我沒講這些,只出這個問題說:1個男人載1個女人,沒代表什麼人?沒代表是母親還是大姊、妹妹,我沒形容,這就是聽話的技術。

 

  聽話非常的重要,再來是轉答。每個人的家庭環境和知識水準不1樣,導致思考能力不同。所以10個人回答,就有10個問題,但是真正的問題是什麼呢?沒關係的人。

 

  有1些禪弟子在跟我參禪的時候,常說 師父你問的話,都沒答案。我說不是沒答案,是你找不到答案。問題就是要打破1般人聽話和看事情的回應方法。

 

  所謂調和,就是站在客觀的立場來看事情,那人要到什麼程度才能夠客觀呢?客觀就1定是去追求事實真相,這樣才能夠客觀,若是沒追求事實真相,就不能客觀。

 

  這個道理是從孔子所說:「始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於人也,聽其言而觀其行。」最初以前我還不懂事時,我是聽人家講話,就相信這個人的人格。但是在東邦(齊國)被人出賣,困守在那裡,後來我才學會除了聽人講話,還要觀察這個人的行動。那時孔子已經70幾歲了,才發覺這個社會狀態、看人的態度,必須要站得更高、更遠。

 

  以前剛開始的時候,我是聽1個人說話,我就相信他的人格,現在不1樣了,我已經活到70幾歲了,也被人出賣過,我知道聽這個人講話,要再經過1段時間,觀察他的行動,是真、是假、是虛、是實。禪教也是這樣,以客觀的態度,立即做出反應,採取正、反雙方面的思考議題。

 

  正、反2方面的思考議題,比方說:有1次 釋迦牟尼佛和須菩提說,1個人的出生、長相,是不是可以代表這個人的靈魂長什麼樣呢?須菩提回應說:不1定!若是照 世尊所說的道理,人的「長相」就不是「長相」,就是1種長相,這是1種很不得已的事情。

 

  1個人長得人高馬大,出生在將相王侯的家裡,是不是代表這個人的靈魂狀態,就是有福報呢?須菩提和 釋迦牟尼佛参禪,可以說是技術獨到。他說若是照世尊(指 釋迦牟尼佛)所說的道理,長相不是指人的美醜,不是指人的生存環境,是藉這個人的長相、藉這個人的生存環境,來說人間社會的事情。所以叫做「長相非長相,即是長相」,這就是禪的急智,反應的能力。

 

  釋迦牟尼佛和須菩提参禪的議題,常用恆河沙數,用功德福報來討論修道的道裡,這當然是 釋迦牟尼佛和須菩提的對話,但是對其他的人也有很大的啟示。

 

  這種啟示就是說看到1個東西、1個人,或是看到1個現象、1個環境,就用那個環境來描寫,或是就那個人的長相,來評論這個人是怎樣,這樣會失敗、會錯誤。所謂「長相非長相,即是長相」用這個長相來詮釋,用「佛法非佛法,即是佛法」來解釋這個事情。

 

  釋迦牟尼佛和須菩提說:用佛法來解釋所有的社會事務,或者是宇宙1切的眾生,是不是適應這個道裡?也就是將宗教的議提放大,解釋到社會宇宙的狀態、大自然的狀態。

 

  這是須菩提和 釋迦牟尼佛的師徒對話。我覺得這種對話,不管任何1個時代的人,都提供了很好的思考方式。所以我用禪和急智(緊急的智慧)來做這個話題。

 

  我們在批評人的時候,或誇獎人的時候,都是1種情緒的發洩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都沒有什麼幫助。我常藉1個話題來講,就是世間人不管做多好,都有人嫌;不管做多壞,也有人誇獎,這種情形就是所站的立場不同。

 

  不同黨、不同族群,不管他表現多好?因為不同黨,就有人會嫌。土匪、流氓或盜賊,不管做多壞,也有人誇獎,因為是同黨,叫做「物以類聚」。所以只用誇獎和嫌棄,來看待事情,可能會看不清事實,因為表現的立場不同,所發展出來的情緒,當然也就會不同。

 

  對不同黨的嫌棄、討厭、厭惡的這種情形,就是1種習慣性。不1樣的人,穿不相同的衣服,做不1樣的工作,就會彼此排斥,應對就會較極端。做田和做工不同,討海和伐木不同;1個駕駛員和客人,因為身分不同,所以不管他的態度多好,都有人嫌。

 

  同類相吸(臭味相投),就算很壞,當賊、當土匪,也有人誇獎。被害者當然很厭惡,但是他的同黨會誇獎,誇獎他是英雄,1個人殺好幾個,非常的有氣魄,就是有人誇獎。所以嫌不代表壞,誇獎也不代表好。

 

  有句話「嫌貨才是買貨人」,誇獎的人不會買,說明消費者對產品的直接的觀感。「嫌貨才是買貨人」就是對這個東西、物資,有這個檢定的權利,覺得這個東西必須達到他的理想、水準,生意人才會製造、生產更好的東西,符合消費者的需要,所以「嫌貨才是買貨人」。

 

  為什麼誇獎的人不會買?因為不想和你來往,看這個東西雖然是很好,但不喜歡,只隨便誇獎1下,不願意買,感覺這個東西有缺失,所以「嫌貨才是買貨人」,誇獎的不會買。台語對禪的急智思想,有這麼特殊的看法。

 

  另外1個議題,就是人和人的相處態度,夫妻最容易會遇到的衝突問題。台語有句形容娶到壞老婆的人,常說「揀啊揀,揀到賣龍眼」。嫁丈夫的人,就像怕遇到賊,越怕越會遇到賊。人的心理狀態的呈現,就會產生這種衝突。

 

  所以夫妻相處或是朋友相處,還是工作同伴的相處,若會使用語言,可以增加人和人的密切關係;若不會使用,就會增加很大的衝突。

 

  我常提供我的弟子1個急智的轉彎方法,就是若遇到無法應付的事情時,笑1下,利用哈哈大笑的瞬間,去想出應付的方法。另外就是要用鎮靜、冷靜的態度即沈默不語,用這個方法,也可以想出如何處理或對答的方式。

 

  總之不要提出正面的答案,因為不管你怎麼回答,都有人喜歡,也有人不喜歡,所以回答對和不對,都無所謂,不用管人家怎麼想,這是別人的自由。

 

  所以不要想那麼多,盡想些沒營養的,想太多人會發瘋。除了透過音樂、唱歌、工作,來做潤滑劑以外,語言的使用也非常的重要。人和人的交流,99%都要透過語言的運用。

 

  這個語言的運用,必須要符合在行動上面,也就是「說百句不如走1步」解釋100句,不如做1個動作,而這個動作就非常的重要。當你解釋時,對方若是很頑固、不可理喻,就不能用理論來做譬喻,不可理喻時,沈默就非常的重要。

 

  但是不管何時都沈默不語,這樣也不對,絕對是錯誤。對付某1種人,或是某1件事情,再說也沒用時,就不說,「1言不重,千言無用」。這句話若不喜歡聽,話不投機半句多,說話的人和聽話的人都要有技術,這樣反應才會相同。

 

  「禪」提供無立場的立即反應,因為眾生所站的都是立場、立場。我的立場是怎樣?我的地位是怎樣?我的身分是怎樣?我現在做的事情是怎樣?這樣處處都是立場,只要是立場都是對立。

 

  所謂立場就是正和反的態度,而轉彎最好的方法就是沒有立場,甚至站在對方的立場來回答。假如有女眾問我問題的時候,我會站在女眾的立場來回答。男眾來問我問題的時候,我會站在男眾的立場來說話,但絕對不是投機性,絕對不是「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」,這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設想事情。

 

  假如我是這個人的時候,我遇到這種事情,我的心裡感受會怎樣?曾經有1位非常憤怒、悲哀、傷心的女眾問我,她的丈夫嫖、賭、淫,要怎麼去對付?我站在這位女眾的立場,我也非常憤怒、悲哀,非常激動,我感覺這個男性實在太過分,乾脆刀子拿來把他閹掉。

 

  我說妳既然這麼憤怒,這麼生氣,乾脆離婚好了。男人多得是,街上隨便掃,都好幾牛車。這當然是站在急智的方式來應付這個事情,應付事情不能光是應付,還要轉變,將這些問題「轉不正為正」,這就政治手挽。

 

  社會風氣混亂就是不正,政治就是轉不正為正,將這不正當、不正義的事情,扭轉回來。所謂政者正也,政治的意思就是把它引導為正。水若沒1個水溝,就會到處流,滿出滿入,所以要建1條水溝,引導水路,將這個水路整理好,這樣就不會滿出滿入。

 

  我是藉大禹治水的故事,來引用人類社會的衝突,像大水這樣,受到水災,所以要將水路弄順,順了之後就不會再有水災。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想事情,這樣才能夠了解、知道對方的心境,用對方的心境,來回答問題,這是禪教最深的課題,以無立場為立場。

 

  自己若先預設1個立場,來回答事情,用自己的觀點,來看這位女眾,這樣就1定會天差地遠。父母對孩子的態度,或者是夫妻的態度、工作同伴的態度,也是這樣。

 

  有1位很痛苦的男眾,非常憤怒、非常悲哀的來找我,跟我說:「他被老婆虐待,怎樣虐待?」這個時候我也非常的憤怒,感覺他老婆這樣實在不對。我說這樣啦!不然你改天將你老婆帶過來,我們來協調,看可以處理得好嗎?

 

  他的老婆跟我說,她老公怎樣?他老公跟我說,他老婆怎樣?我將他們倆都邀請來談這個問題,這樣就是站在他們的立場來處理。所以女眾對我所講的話,沒設防。男眾也感覺我是和他是同黨,他所受到的痛苦,也像我所受的痛苦這樣,所以對我非常的信任。當我跟他們談論這個問題的時候,就很客觀的處理好了,2個人歡歡喜喜,不再想要離婚,2人各退1步,就海闊天清。

 

  這個議題是從禪教的祖師-迦葉,用 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來思考,對社會人生和宗教事務、政治事務的看法,有次迦葉問 釋迦牟尼佛說:「什麼叫做眾生?你說眾生、眾生何其多,眾生度不完」。 釋迦牟尼佛說:「眾生就是非眾生就是眾生」。

 

  眾生就是因為煩惱、無知叫做眾生,不是人叫做眾生。煩惱本身就是眾生,將煩惱和無知的習性轉過來,這樣就是叫做非眾生。

 

  眾生只不過是1個名詞,並不是在指眾生,不是在指人類,也不是在指動物,人的思想若是充滿了煩惱,煩腦本身就叫做眾生,不是人的肉體叫做眾生。

 

  再深1步來講,就是人的細胞也就是眾生,所以 釋迦牟尼佛教迦葉,你若能夠自度,度你自己的自我眾生成佛,這樣就是度盡了恆河沙數的眾生,這反應當然要很快。

 

  我相信 釋迦牟尼佛是1位智慧者、開悟者,在宗教議題、佛法的解釋,我相信除了 釋迦牟尼佛以外,無第2人。迦葉所領導的婆羅門教的3000多名的大眾,完全受迦葉的影響,歸屬在佛教的派下,這是很重要的1種轉機。

 

  釋迦牟尼佛並沒有預設立場,不覺得婆羅門教就是1個邪教,或是怎樣?甚至將聲聞、緣覺和天、人、阿修羅,都當作是可度的人,要如何轉。禪教的祖師-慧能說:「法不孤起,仗境方生」。

 

  法就是說這些道理、要領,絕對不會自己發起,「法」本就是人的說話,遇到環境所說的道理和處理事情的要領。「仗境」就是依靠這個環境,才會生出這個法,所以人的1生像「法」這樣,叫做緣生緣滅。

 

  「緣生緣滅」就是生命出生的時候,接觸到這個世界,他開始學會講話,就是法的產生。環境有坎坎坷坷,有高有低,他學會走路、會爬高爬低,學會處理生活的事務,包括洗澡、洗衣、大小便,這些都叫做「法」,從這些「法」去思考其他的道理。

 

  要如何去思考呢?像人的大小便,成為大自然的1種肥料,這些肥料由樹木吸收,人再吃這些樹木,在那循環轉啊轉。體會這些循環在轉時,對大小便就自然不會厭惡,不會感覺大小便就是不好。

 

  過去我常遇到有人問我1個問題,他說若是好人,放屁不臭;壞人放屁才會臭(惡人放臭屁),我覺得這就是對大小便沒了解。我說壞人都穿西裝、打領帶,可能坐賓士或是開BMW。那個時候他才開始懷疑,懷疑他所說的壞人(屁較臭)是受到惡報的人。

 

  這個人是1個醫院聘請的專業特別護士,我分析給他聽。我說人生病時的大小便會臭或香,和健康的人是1樣。健康的人就是會去處理、會洗澡,會將大小便洗乾淨,所以不會感覺臭,不可因為生病的人,不會處理大小便,就說他是受到某1種惡報,思考方式不是這樣。但我若是1見面就駡她,你這個人怎麼那麼沒知識,不知道屎尿本來就會臭,不然你賺人家的錢做什麼?我若做這種回答,表示我反應很差勁。

 

  首先當你應話的時候,要先站在對方的立場。我跟他說,你這種看法沒錯,大小便會臭是1種惡報,因為人吃五穀,大小便1定會臭。五穀還沒吃下去的時候是香的,但是營養被胃腸吸收後,剩1些沒用的東西排出體外,就會變臭。

 

  這是站在人的立場,聞起來會臭,若是魚,他會感覺是香,若是植物、花、草,會感覺這是1種營養食品。所以人將這個香、臭,當做是1種惡報或善報,這是錯誤的,是思想有缺失。

 

  1個人若是長得較美,或是長的醜,很多人就直接說,長的較美的人,比較有知識;長的較醜的人,就是醜又厚屎(毛病多、麻煩多)。

 

  台語有1句話形容1個人:「醜又厚屎」和做事情拖拖拉拉叫「醜牛厚屎尿」,懶惰工作的人,就拖東拖西,來上班的時候,就廁所拖1個鐘頭,尿尿拖1個鐘頭,叫做「醜牛厚屎尿」。

 

  牛的大小便也是1種自然的現象,不可因為這隻牛大小便,就當做是懶惰的現象。但另外1種思考方式就是,1個人若是「假東假西」的時候,就是代表對這件事情很不清楚,是非不分,黑白不明,判斷事情和回應事情,時常會產生記恨。

 

  例如朋友甲和朋友乙,他們稍微起了衝突,甲馬上和乙道歉,請你原諒。這時乙有2種反應,1種就是馬上接受甲的道歉,再恢復原來的友情。另外1種方式,就是乙可能表面上接受甲的道歉,但是恨他1輩子,這個恨的種子,就這樣產生出來。

 

  所以很多好朋友,甚至父子、母子、夫妻、兄弟姊妹,都會因為這種衝突,變成父子如仇人,父親看兒子的態度是這樣,兒子看父親的態度也是這樣,夫妻也是這樣。

 

  所以道歉是1種勇氣,更重要的就是要有勇氣接受人家的道歉,原諒別人。他已經跟你道歉了,你再記恨他1輩子,這樣就是缺少語言的使用方式。

 

  很多父子的冤仇就是來自小時候,爸爸教訓孩子的方法不對。曾經有1個女孩,因為小時候,看他的爸爸在和朋友喝酒、賭博,而這個孩子又有1種正義感,覺得她的父親不可喝酒和賭博,所以當這些親戚、長輩的面前向她的父親示威。

 

  這個女孩不懂是非,不知道當這些親戚的面前,罵她的爸爸不可做這種壞的行為,是很不禮貌的事情,她就是太過潔癖,她不知道在過年過節,當親戚長輩的面前說這些話,對她的爸爸是1種很大的傷害。

 

  而且所說的話,無形中也傷害到這些長輩的自尊心,所以她爸爸非常的生氣,當這些長輩眾人的面前,賞她1巴掌。這個爸爸非常的疼愛他的女兒,但是他沒想到他的女兒會在此時,有這種情緒發洩,說他的爸爸沒日沒夜的賭博、喝酒,真的很瘋狂。

 

  這個女兒本來是要她的爸爸好,但她因為說話的使用方式不對,所以她爸爸打她1下而已,這個女孩就記恨1輩子不和爸爸講話,甚至連嫁人的時候,也和她爸爸不往來,這就是缺少幽默感。

 

  在過年過節的時候,這個爸爸只想到自己的尊嚴,被女兒給掃盡,這個爸爸若有急智,就跟她笑1下,或是當親戚朋友在場的時候,說1句笑話,說我家公主不爽了,我要怎樣辦?有這個幽默的心情,轉移當時在場的氣氛。

 

  後來真的很不幸,爸爸的這些親朋好友,過年過節都不敢去他家了,說他女兒比老婆更兇,讓人有那種誤解和感受。當時她的爸爸若是講個笑話說過年不賭博,要做什麼?或過年不喝酒,要做什麼?這樣也能夠轉移這些親戚的注意力,或是親戚本身能夠體諒,這樣也能處理得很好,其他夫妻的情形也是1樣。

 

  爸爸後來向女兒道歉,但女兒並不能原諒他,因為這樣父子的冤仇結很重,我覺得是非常悲哀的事情。當然不願意接受人家的道歉,這樣也會造成自己更大的傷害。

 

  其他和同事,做人做事之間,也是1樣,急智是非常重要的,尤其是反應急智的技術更重要,大家應該多多用心來培養這種「幽默感」,台語叫做「笑虧」(無傷大雅的笑話),用這個「笑虧」來帶過。這樣人生、生命就會更美好。

 

  阿彌陀佛!

 

本文出處:禪教法門(宗聖上師主講)—真理之聲有限公司出版。

地址:22041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1段266號22樓之1傳真:(02)82520995電話:(02)22575500信箱:jongsing.foundation@gmail.com
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WWW.JONGSING.ORG.TW. All RIGHTS RESERVED. DESIGN by WEL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