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懷弱勢族群
發展生命光輝
02-2257-5500
訊息中心
禪教法門14.禪與老人--宗聖上師
發佈時間:2021-07-01
 

禪教法門(14):禪與老人

 

  各位菩薩,歡迎再來1起研究禪的功課。今天來思考老人的問題,禪與老人的對話,從人的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的第2項「老」開始探討。

 

  老是1種自然現象,老也是1種寶貴的經驗,人的生命由生、成長到老,這都是生命的經驗累積。有1句很優秀的禪句,叫做「活到老,學到老」。老代表什麼呢?台語說老要有老相(老的樣子),而且老也是1種寶貴的經驗。

 

  從年輕時,在社會、人生的歷練,所累積的經驗,反過來傳授給小孩或年輕1輩。台語對老人的看法,叫做「敬老尊賢」。賢不1定老,賢可能很聰明、智慧好,年輕時就已經有所作為,叫做賢。尊重有能力的人,也是賢,這是台灣人優秀的本質,尊敬老人,向老人學習人生經歷。

 

  老人若沒有老相,沒有老人的滋味時,這個老人說話、做事,會因為沒有人生經歷而變調,叫做變質。台語有句形容「老天不照甲子」,老人沒有照真理,就是批評老人沒有老相的意思。

 

  首先我們要知道「甲子」是什麼意思?甲子就是春、夏、秋、冬很準時。天若老時就不準時,是1種危險、世界滅亡的事情。真理是什麼?真理就是事實真相。

 

  老人的人生歷練就是看透1切人事、了解1切人心,善惡好壞,都可以分辨,這樣叫做真理。分辨好壞、分辨是非(是非有真正的真相)。所以除了「好」有真相,「壞」也有真相,好壞各種真相都叫真理。

 

  老、病、死是1種自然現象,禪要求老人,應該在老時有老相。老相是1種好的現象,不是老人有乞丐味,老人也要乾淨、衛生。老人手腳動作比較慢,眼睛花、耳朵聾,說1句話咳嗽3聲,這樣就叫「無老相」。

 

  「有老相」就是充滿了人生歷練的智慧,也叫老古錐,有其老的本領,有老的樣子。禪教沒有主張老人管社會事務,但老人要站在傳播真理的立場,將他的人生經歷說給年輕人聽、說給孩子聽。所以老人的火藥味較不重、較溫馴。

 

  若是老人「老番顛」,說出來的話不符合時代,令人聽不下去,或是老人的言行反覆無常,不符合人生歷練,寶貴的經驗,叫做老番顛。

 

  老番顛就是老了他的腦筋混鈍,所說出來和所作的事,違背了真理、違背事實真相,這樣變作老奸。台語說老奸叫做無老相,越老越奸詐,越老經驗越多,所以奸詐的手段比過去更狠毒,叫做老奸。

 

  老是1種自然現象,大部分的老人,若是老番顛或是老奸就是不服老,本來是1種好的現象,表示他的思想、精神狀態非常的成熟、優美。若是老番顛,就表示他對於社會鬥爭,手段狠毒、不分青紅皀白。「老人無照天理,老天不照甲子」,這樣對人類社會來說,是1種災難。

 

  禪教不主張老人要退休,禪教主張老人要傳授真理。人生的規劃是,年輕時認真學習,學老人的經驗和知識。中年時認真打拼奮鬥,自己吸收很多歷練經驗,老時將他的知識再回饋,回報給社會的年輕人。

 

  由老人來照顧小孩,感覺會較溫暖,而且較周到,比較會無微不至。老人的思考方式也較會顧慮東顧慮西,比較會為安全著想。所以老人若是帶孩子去郊外玩,他知道那裡有危險,知道那裡不能去,會指導孩子有危險的地方不要去。

 

  老人有很多人生的技術,製造器具和種種的技術。老人說話也較沒有火藥味,所以由老人來傳授技藝給年輕1輩,禪教覺得這樣是最適當的1種方法。

 

  另外1個方式,就是對人生經歷和經驗,將其收集起來寫作,老人因為活動力較弱,所以用說話,若是老人較虛弱則用寫的,將他的經驗記載下來,留給人間寶貴的經驗、寶貴的真理,這樣是好現象。

 

  假如老人倚老賣老,以為老就1定要得到什麼地位,或得到別人的伺候,或是老人就1定比別人有能力,這樣叫做老番顛。

 

  那麼,何時才算老人呢?用年齡來比較,差不多是60歲以上就算老人。老人的體力,依他的活動力和營養份來看,有的是80-90歲還健步如飛,走路、爬山不輸年輕人,所以用肉體的衰老和年齡來評斷老人,這樣是錯誤的。有的人是未老先衰,尚未到達老的年齡,就懶惰不工作,或是他的體力精神振作不起來,呈現1種衰老的現象。

 

  禪對老人的啟示非常的重要,老人若是不會說話,不會做事,不會寫書,那只要盡本份做1分的奉獻,就是「活到老,學到老」。因為老人有工作,身體會較健康,老了若不工作,很快就會死亡。

 

  從60歲到他死亡的這段時間,都叫做老人。有些老人會產生1些孤僻,比較不和人來往,較早睡,活動範圍變小。1個老人,若日夜鎖在房間,這樣也是不對的。

 

  禪教主張老人要遠遊,老人應該要做更多事。有的人認為,老人就是身體不健康,腰酸背痛,總是將「老」和「病」連在1起,而且肉體上的抵抗力也較低,不像年輕人,跌倒不用敷藥自己會好。老人1跌倒,病就醫不好,這是1種經驗,老和病差不多也是同時出現。

 

  但並不是老人才會生病,年輕人也同樣會生病。老人若有生病的經驗,將他求生的意志和經驗說給生病的人聽,生病本就是1種自然現象,人若生病要有求生的意志,鼓勵這些年輕1輩,這樣就是有「老相」。

 

  若是老人會說話,會解釋真理,那是很好,若會寫作那就更好。若都不會,他會服務也不錯。有的子孫會覺得讓長輩(父母)再去工作是1種很丟臉的事,我想這種觀念要調整。老人若是沒工作可做,肉體沒動,他就會老化快速,疾病纏身,對生存的狀態,就會失去意義,較沒求生的意志,這樣很快就會死亡。

 

  老人也需要老伴,也需要少年伴。不是老人只能交老人,老人交少年人,這樣也不錯。假使年老喪偶,失去了配偶時,站在禪教立場,是1種不幸的事情,最不幸的是年老喪子。老人應該將這個不幸化作力量,因為不幸本身就是叫做禪。

 

  假使因為不幸的事情,讓自己喪失鬥志,讓自己墮落,這樣「不幸就是不幸」,不能稱做禪。若是將這個不幸化作1股力量,這樣就是「化不幸為有幸」,是1種反敗為勝的禪機。

 

  禪對老人的鼓勵,用途很廣,除了「敬老尊賢」以外,佛經也有說到很多「長老」。例如:長老須菩提、長老,長老不1定是年紀很大,但是有知識又年紀大的長老很多。

 

  人老而又有知識,雖然肉體老化,但是精神卻很年輕,思想很前進,在教團中叫做長老,在整個社會體來說叫做大老。台灣的大老就是社會上的有志之士(社會上有智慧的老人)。

 

  禪教對老人的批判非常的嚴厲,所以老人若不接受新的資訊,就失去對社會的活動力,就會開始封閉。禪教對老人的批判非常的激烈,就是「吃老剝無土豆」,這是很激烈的1種批判。

 

  禪教覺得老人,不應該只是活著在等死。社會需要大老,家庭也需要大老,俗話說「家有1老,如有1寶」,家裡若有1個老人,就好像藏1尊寶貝,就是家裡的活佛。活佛的條件,充滿了人生敏銳的智慧、有睿智、有知識,這樣就是寶。若是沒有智慧,就會拖累年輕1輩,成為包袱,這樣就會生不如死。

 

  但是台灣有很多老人,他們的思想和言行非常的可惜,就是覺得「不求好生,但求好死」,就是說要死時,不要生病、不拖累子孫。所以說「久病無孝子」,人若生病太久,他的兒子就算很孝順,也會變作不孝。所以希望死時乾脆1點不要拖,這種思想是不對的,有這種思想時,他就會拖越久。

 

  生病的老人,本身也是1種智慧,他提供給他的兒子、孫子、親戚、左鄰右舍,讓他們知道人會老、會生病、會死,所以用這個老人生病,來考驗他的子孫,有疼心或沒疼心,考驗他的子孫,有智慧或沒智慧,這是很重要的。

 

  禪教對佛教徒的嚴厲教訓,就是不管他信佛、拜佛多麼的虔誠,都不如對家裡的病人或老人好禮伺候,這是考驗佛教徒是不是有疼心,也是大自然、老天的1種恩賜,這才是真正的福報。

 

  有很多佛教徒,若是父母病太久、病太重,顧到很厭煩,還要生活、還要種種的操煩,所以就求佛祖,不然讓他好死,死時讓他往生極樂世界算1種了脫。這種佛教徒,他的這個思想是推卸責任,將這種疼心的功德推給佛祖,所以佛祖的功德比眾生大,原因就是這樣。

 

  所以佛教徒應該思考1件事情,可以為老人服務、為病人服務,這個服務就是功德,不是誦多少經叫做功德,不是布施多少錢叫做功德,而是自己對這個家裡的老人和病人的看法。

 

  最近這幾年,有很多人跟我說,要租房子、吃三餐、教育子弟,經費早以捉襟見肘,自然對老人就會較隨便、較厭惡,較養不起老人。我跟他解釋說:這就是社會制度不公、不義的地方,所以要從自己覺悟,因為這是社會制度的災難。

 

  你們的父母、祖先,並沒有付出鬥爭,所以社會制度不會改善。你們若不願意活著的時候去鬥爭,去改善這個社會制度,將來這個災難會落在你們子孫身上,而且百分之百會應驗。但是大部分的人是聽聽而已,說不動的。

 

  所以禪教對老人的批判,在這產生了1種很大的棒喝態度。嚴格來說,禪教主張用憤怒的達摩祖師,橫眉豎目、大眼瞪小眼,拳頭握緊緊,鬍鬚、頭髮亂七八糟,用來描寫1個憤怒成熟的老人。若不知這個道理時,光1直拜,也拜不出禪的滋味,拜不出佛教的滋味,這對老人的啟示,是非常的嚴厲。

 

  達摩祖師的雕刻或是畫像,都是老人的狀態,這就是對老人的1種鼓勵和1種憤怒。老人應該要發揮這個最大的憤怒,去拯救整個社會制度,這樣才會產生好的循環,所以禪教對老人的啟示真的是很嚴厲。

 

  禪教既然是用憤怒的達摩做他的標誌,當然對人生和人性及社會狀態提出憤怒的批判。所以有很多人以為學佛,就是軟弱者,就是罵不還口,打不還手。

 

  憤怒達摩的手是很有力,而且身體充滿了力感,很有力的那種老人的畫面,憤怒和吶喊的姿勢,達摩的雕刻方式和做畫的造型,差不多都是如此,約70-80歲。

 

  自古以來畫達摩的造型,大部分都畫「1葦渡江」(踏蘆葦渡江)。那就是描寫無罣、無礙的意思。「1葦渡江」沒有受到罣礙,不受人間的束縛。所以學佛,學越老可能他的脾氣會越差,脾氣越差不是隨便跟人吵罵,而是對人性的無知,憤怒的1種批判。

 

  眾生眾生,說到眾生就會氣死,喊眾生也不會驚醒,所以憤怒,主動出擊。有很多日本人,畫達摩相,都畫打拳的相,那個拳頭打出去很有力,叫做主動出擊。拳頭打出去,碰1聲,超過500磅,非常的有力。我最欣賞的也是達摩的畫像。

 

  以禪的立場,就是說人的精神,既然學佛,學到沒精打采、不分是非、不會改變,產生了自我的憤怒。我記得古時代當學徒,常被師傅打,做這也不會,做那也不會,這個師傅就發脾氣,拳打腳踢揍下去。但是我的意思不是說話或做事,1定要拳打腳踢,那是表示對無知的憤怒。

 

  所以老人若感覺無法產生這種氣力,這樣就要自我鍛鍊。以前達摩傳教的時候,向梁武帝解釋佛法,梁武帝問他:我3公里蓋1間涼亭讓人家休息、喝茶,5公里蓋1間寺讓人住、供奉佛祖,這樣在全國有這種建設,你看我的功德大或小?達摩祖師對口就說:這無功德。

 

  梁武帝非常生氣,轉頭就走,心想我奉獻這麼大,認真護持佛教,你為何跟我說無功德。而達摩也認為,話不投機半句多,轉頭也離開,來到江邊,找不到船可渡江,無法離開,到少林寺,他要找1個真正識貨的人。所以在溪邊拔一棵蘆葦,丟到江中,施展輕功,一葦渡江,就去嵩山少室峰少林寺,去那面壁9年,最後才遇到慧可,斷臂求法。

 

  達摩是1個由印度來的人,當然不知道中國宮廷,所追求的功德和禮俗的現象,所以不會和梁武帝投機,1怒之下就氣到不想說話,去少林寺那面壁、閉關9年,眼睛整天瞪著空白的牆壁,叫1無所有。

 

  達摩過江,是描寫無掛、無礙,不受1切世俗的纏縳,到最後慧可為了求開悟、成佛,斷臂求法,剁1隻手,供養達摩,達摩才將慧可安心,這就是活到老,最後的貢獻。

 

  禪故事就是在教訓老人,應該在老時,也要做出貢獻才可以,不能說老了,就不愛做事。台灣人既然有「敬老尊賢」的美德,所以老人應該要發揮最大的影響力,除了前面所說的,將人生歷練、經驗傳授給少年人,教訓年輕人,他應該要做出更大的貢獻。

 

  過去有1陣子,有人主張老人建國,我感覺老人建國實在是禪機味很重,可惜老人並沒產生他應該有的影響力,所以大家只能在老時,去參加老人會啺茶、下棋、跳土風舞,要求國民黨政府要老人年金。

 

  老人年金本來就是社會福利,應該要做的事情,現在去要求國民黨,就變作1種施捨,好像乞丐去討錢,請人家施捨,這叫做顛倒。

 

  有1句話說「引狼入室」,請野狼來家裡住。「引賊入體」,迎接賊來家裡住,這是對自己失去主張、失去自我人格的1種看法。所以達摩憤怒、生氣、咬牙切齒,眾生為什麼這麼愚笨、無知,怎樣教都教不會,眾生就是眾生,沒有眾生可度。

 

  達摩祖師只度慧可1人,無眾生可度,這是金剛經所延伸出來。金剛經: 釋迦牟尼佛對須菩提說,眾生眾生何其多,眾生不可度,可度者不為眾生。這是 釋迦牟尼佛80幾歲時,將近過世時所講的道理,1生說法救度眾生無厭倦。但是眾生回頭過來,像提婆達多,或是後來分裂,反過來攻擊 釋迦牟尼佛的弟子。

 

  所以 釋迦牟尼佛說眾生眾生何其多,若有眾生可度者,不名為眾生,不可度者為眾生,這是金剛經所提倡。

 

  禪教對老人的要求和批判,不輸給對孩子的要求。所以不要說老了以後,整天沒事做,去下棋,這樣老了就沒有貢獻,是非常悲哀的事,而且枉費1生的經驗和智慧。

 

  10幾年前,我去參加早泳會,天未亮就去游泳,參加早泳會的會員,我最年輕,幾乎是60-70歲,有的70-80歲,甚至有90幾歲。這些老人的思考能力非常的廣,雖然年紀大,但是1大早就起床去游泳,充滿了活力。游泳後,在泳池邊買個早點來吃,覺得很可愛,有些老人還在談情說愛,人老心未老,學年輕人穿得花紅柳綠,我看得很順眼,這樣才叫做老人。

 

  老人當然也有談情說愛的權利,有很多子孫看到老人在談情說愛,都會感覺很奇怪,甚至排斥他。家裡子孫若是排斥他,索性就跑去公園不回家去游泳。游泳是絕對不受天氣、氣溫的影響,除了下雨以外。下雨也有人下水,但是冬天不管多冷,照常像鯊魚到泳池邊,爭相跳水。

 

  跳水前,先捧1些水起來,輕拍身體,感覺非常的清冷,但是跳到水裡時,就像生龍活虎,令人非常的羨慕。而且我對他們也非常的恭敬,雖然我最年輕(當時才20-30歲),能這樣,對老人的生活狀態是不錯的。假使這些老人保持體力,再轉過頭來拯救社會的沉淪,這樣就叫做功德無量,真正可惜。

 

  我當時在游泳池旁,常和這50-60個會員談論社會風氣和其他種種,鼓舞他們要起來做社會運動,可是非常可惜,這些老人他們只希望含飴弄孫。含飴、含糖給孫子吃,飴糖就是柑仔糖。弄孫、逗弄孫兒,享受天倫之樂。

 

  這固然沒什麼不對,含飴弄孫也是人生的1種享受,但我常提醒他們,你今天若是真正疼惜你的子孫、後代,應該不要讓他們遭遇到社會不幸。這些老人有的子孫騎摩托車摔死,有的工作摔死,有的是遭受其他的事業災難、工業災難,他的子孫有的都比他早死,當然大部分是還活著。

 

  我常出難題讓他們去想,我說你的兒子、孫子難道注定就是意外死亡?難道注定就要罹癌死?他們千篇1律的回答說,命運天註定,吃好、吃壞不用計較,「有子有子命,無子天註定」,他們這樣回答我,我覺得這就是1種思想中毒。

 

  大家都在念阿彌陀佛,看到我也叫師父,但我問他們,你們念阿彌陀佛的目標是什麼?要做什麼?他們說希望往生極樂世界,不要再來人間轉世。差不多所有的老人,或是所有的佛教徒都有這種鴕鳥心態。我跟他們說,你念阿彌陀佛念到思想中毒。

 

  念阿彌陀佛,就應該認真參與社會事務,認真改革社會制度,認真將人間建設成極樂世界。他們都同聲回答我1句話,人間就是罪惡的地方,最好不要來人間轉世,若轉世就要出生做富有人之子,1出生時就有福報,不用做有得吃,這樣就違背禪的人生的真理,是1種失敗主義者的信仰。

 

  禪教對老人的批判是非常的激烈,首先的批判就是不要以為自己年紀老叫做長老;不要以為自己年紀老,就以為是得道高僧;不要以為自己年紀大就代表有成就;不要以為自己年紀老就代表「成佛做祖」;不要以為自己頭髮白、鬍鬚白,年紀大就自稱法師;不要以為自己年紀大,就不用學習,由此可見禪教對老人的批判非常的嚴厲。

 

  所謂「長老」是德高望重,社會地位賢達,不是年紀大的人就可以做長老。當然最好是年紀大,又德高望重,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來做長老。假使不夠這個資格,不夠這個條件時,年紀大叫做長老,這都是自稱的,或是因為社會混亂造成了是非不分,以為年紀大就是對社會有貢獻,不是這樣。

 

  大多數的人在享受社會物資,接受年輕人血汗錢的供養,對勞工的眼光也瞧不起。很多人不知他所享受的,都是勞工的血汗錢,年紀大不知這種道理,甚至對農民的輕視,這就是1種階級歧視,對社會的1種不正當的心理狀態,叫做變態心理。

 

  若是只因為年紀大自稱長老,這樣禪教提出最大的批判,首先問你做什麼?你是不是對社會的物資、社會制度有所貢獻?若是用儒教的立場來說,人的成就必須要在人間建德、建功、建言,這叫人生的3大事業,和禪教的唯1開悟,道理相同,1個開悟者不1定是少年,也不1定老年。

 

  但是1個開悟者,必須要對這個社會、道德有建德(建立道德的思想觀念)。1個開悟者必須要用他的生命付出代價,對社會建立功勞,對人類、對生活的地方,對環境、家族、親人、朋友有建功(建立功勞)。

 

  功勞是什麼呢?功勞就是鋪橋造路,或是改革社會風氣,或是對科技的研究,改善人類的生存空間,包括教育、醫療、政治、法律,和種種的物資。這種改革、改善,化不義為有義,化風塵為極樂,這才叫做建功。

 

  「建言」就是說1些或留下1些有用的話。世間人生命生存的大部分時間,都是在說1些無用的話,製作是非、排他、謗他、誇獎自己,排斥他人、毀謗別人、來誇讚自己,叫自稱其能。在人世間生存,大部分所說的話,都是沒有營養的話。

 

  達摩祖師來中原,第1個遇到的就是梁武帝和他談論禪機,梁武帝所問的這些話,達摩祖師回答說這無功德可言。梁武帝很生氣,轉身就走,可惜沒深入再和他請教。若換作是我,第1句我不會如此回應他說,這無功德可言,我會回應說,你功德非常的偉大,但是最偉大的功德,就是將你所有的財力,全部都送給眾生,還政於民,這樣叫做最大的功德。

 

  達摩祖師的意思是說,你只不過是剝削眾生的金錢來做這些,沒什麼功德可言?這樣梁武帝聽不懂。所以說到眾生真的有夠氣人,禪教主張不要說話,就是從達摩祖師面壁9年,都沒說半句話而來。

 

  達摩祖師在少林寺只看牆壁,不跟人說話,乾脆跟蟲講話。和蟲講話也沒用,只好跟這片牆壁說話最好啦!反正說什麼都沒人聽懂。所以達摩祖師在嵩山少年寺面壁9年的這段時間,後來有很多禪教,禪師所講的道理都和這有關係。

 

  「一言為重,千言無用」,「話不投機半句多」,和其他種種包括「是非以不辯為清淨」,這都是從這延伸出來的故事。

 

  所以老人必須要有這種睿智,就像達摩祖師的這種知識,他對人間所有的世俗,和所有不必要的風塵俗事,有1種絕情的舉止行動,不可「隨波逐流」。老人若是隨波逐流,他只不過是1個沉淪生死的眾生,也沒有任何知識可言。站在開悟,建立道德觀念和建立功勞以及站在建言的觀念上,這是非常的重要。

 

  古時代所說的建言,就是向統治者說1些有用、有建設性的話。禪教是向所有的眾生說1些有真理性的話,這才叫建言。假使所說的話不在「道」,所寫的文章也不在「道」,說話本就是1種工具,話1旦說出來,就1定要讓這個「道」透過這個話所闡述,叫做「所言在話」。文字只不過是1些符號、訊號而已,文字必須要在「道」,所以建言非常的重要,留下好的真理遺言,贏過留給世間金銀財寶,這是禪教對老人的看法。

 

  不要說我賺多少錢,要留給子孫去享受,要知道我所賺來的這些錢,也只不過是向大自然偷來的,向眾生剝削而來的,這些本就都屬於眾生的,不屬於我的。

 

  因為之前我有這些作法,留很多財產給子孫去享受,被子孫敗光。所以台語有1句話,警告老人和社會上的人,就是「僥倖錢,失德了」,怎麼來,就怎麼去。

 

  人類的金錢,都是向大自然所偷取來的,所以個人若向大自然搶太多,叫做「僥倖錢」,最後讓他的子孫好吃懶做敗掉,所以「建德」非常的重要。

 

  老人應該建立,這個社會新的道德關係,這樣才叫做「老人有老相」。

 

  阿彌陀佛!

 

本文出處:禪教法門(宗聖上師主講)—真理之聲有限公司出版。

地址:22041新北市板橋區文化路1段266號22樓之1傳真:(02)82520995電話:(02)22575500信箱:jongsing.foundation@gmail.com
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WWW.JONGSING.ORG.TW. All RIGHTS RESERVED. DESIGN by WEL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