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教法門(9):禪與兒童
各位菩薩,歡迎繼續來研究禪的功課;今天來参考「禪與兒童」這個問題。
有很多憂傷的母親來找我,說要怎樣教育他的兒子,才不會變壞!他的兒子很好動、很不聽話,他的兒子怎樣又怎樣,為人父母都希望他的孩子將來長大成器,所謂「養子成龍,養女成鳳」。
希望他的兒子將來長大像1條龍,希望他的女兒長大像1隻鳳,真正有出息。可是沒辦法將他的兒子教育好,而且時常母子發生衝突。父母將兒子、女兒養大,期望他將來變成什麼?
當然期望他很乖巧、很會賺錢。所以小孩時若是好動,不愛讀書,就會生氣,逼他讀書。台語有1句話:「會生得囝身,袂生得囝心」。就是說養大兒女後,兒女的想法和母親會不1樣。
禪對兒童的看法,就是禪與幼兒的對話。成年人的社會,都太過主觀、太過情緒化,用自己標準去看別人。他覺得小孩1定要遵守規矩,坐就要有坐相,站就要有站相,安靜不可亂動,對子女過份的要求。
日積月累,小孩長大成人,對父母的要求非常反感,漸漸產生了代溝。若是將代溝的罪過都怪罪子女,這是並不公平,而且不符合智慧的條件。
常有佛教徒,跟我談論修道的事情,說到有些和尚、禪師非常純樸。我問他純樸是什麼意思?他們回答:很單純,很天真,對社會事務完全都不參與,非常純樸。純樸是1種智慧,禪教課題就是教人恢復本來面目(恢復本性)。
何謂恢復本來面目?就是純樸、天真、無邪氣。看幼兒的成長,人類的希望、寄託和光明,完全在這幼兒身上。
兒童的成長,若是白白胖胖,頭大面四方,就會感覺這個兒童非常的可愛。如果兒童長得瘦巴巴,就會說這個兒童營養不良,用成年人的眼光來看兒童。有很多家庭他們實施節育,年紀大時,家裡才出生1個幼兒,全家都把它當作寶,非常得珍惜,非常歡喜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就是生命。
全家人對幼兒的出生非常的歡喜,這就是人類的期望跟寄託,也就是再生的生命。但是將大人的慾望寄託在幼兒身上,這就是1種錯誤,會讓幼兒成長產生扭曲。
對幼兒的看法,禪提供另外1種教育。成年人的社會,好比1大群修道人,他們在修道,年紀漸漸變大,忽然看到1個幼兒,非常的興奮,情緒非常的激動。這群禪師,發覺這才是真正的禪,這才是真正的佛法。
禪主張恢復本來面目。本來面目是什麼呢?就是天真。幼兒的這種天真、無心機。
在成年人的社會,充滿了鬥爭與心機。看這個人的態度怎樣,就想成怎樣;看那個人的動作怎樣,就想成怎樣;看那個人的表情怎樣,就把它當作怎樣,處處皆心機、心機重重。心機重重就是層層疊疊的意思,所有的生命活動都了無生機,沒有生命的喜悅和活力。
大人的社會,鬥爭延續在幼兒身上,這是1種失敗1種錯誤。大人是自私,幼兒是無私。幼兒只管肚子吃飽就好,他若要吃東西時,不管你怎麼阻礙或阻擋,要吃就是要吃,這和大人的這個社會不同。
大人的社會,就算是吃不下也硬要吃,很愛吃也要假裝不愛吃,心機很重,每個人都戴好幾頂的假面具。對什麼樣的人表現什麼樣的五官、面容、動作,而糼兒不會這樣。幼兒不用教他誠實,他就很誠實,都表現在五官。
長大之後,看到大人的脾氣、臉色和行為,漸漸學會將自己隱藏起來,隱藏太久就忘了自己,稱作迷失自我、喪失自我。所有的生存活動都是為了讓父母歡喜,所以種種的勇敢表現和種種的課業,都是為了巴結父母使其歡喜,這樣而已,他學會隱藏自己。
禪教在思考這個問題時,就說人性很難排除,金剛經說無眾生可度,若有眾生可度,不名為眾生。這個看法,就是說人可度的年紀,就是超過6歲就不可度。
0-6歲間可度,可雕塑的1種現象。禪教主張幼兒時,就開始讓他學會這些智慧,讓他自由自在學習,有個快樂的童年。教他怎麼玩,怎樣和動物相處和環境相處。
當人類開始學會走路,學會講話時,就開始將誠實、樸素的心收藏起來,換說謊話,講虛情假意的話,不能表現自我。所以禪教主張小孩在未出生時就開始教育,用現代話來說,稱做胎教。
教育的對象就是母親,所以禪師主張,讓懷孕的人學會怎樣快樂過日子。讓他的小孩出生時,情緒不會受到影響。當然,養育小孩長大,是非常辛苦的事情,要付出很多物資、心力、艱苦、計較,小孩才會長大。
往往成人的社會,都是用錯誤情緒發洩,發展在小孩上。像很多父母,希望他的小孩將來長大成為1個演藝天才,所以在2-3歲就開始教他演戲。希望他的小孩長大之後成為音樂家,所以4-5歲就開始教他學彈琴。
有的是2-3歲就開始教他講英語,教學寫字,希望他的小孩是聖人,希望他的小孩將來比別人更聰明,每項都優等,考試得第1,所學技藝都比別人更優秀。
這個小孩在6歲前就失去了他的童真,失去童年快樂的心境。將來長大之後,因為沒有培養人性,所以並無培養優美的本質。這在西洋的學者看來,學會那些技藝,都是很簡單的事,他們甚至主張20-30歲才學外文,這樣比兒童學的速度效果更好。
孩子小時候的學習方式不正確時,將來要改變就很難,永遠改不過來。若是長大懂事之後,差不多17-18歲開始來學外文,他的進度、速度可能會較快,體會能力會較強。
西洋學者主張8歲前的小孩,只教他玩就好了。東洋的社會就非常的殘酷,6歲前的小孩就開始強迫他學習。讀書1定就是對,都是為了適應將來踏入社會的需要,所以1定要比別人早認字,比別人早懂事,這叫做早熟。「早熟」人性學習的機會就越少。
我曾遇到幾個小孩,從小他的父母就計畫讓他學外文,學到最後變成中文不會,不但北京話說得很爛,連台語都不會聽。可是他生存在台灣社會,對台灣的社會風氣完全無知,我從小看他長大,1直到大學畢業。
他的脾氣和思想都和台灣社會不合,工作時看老闆不爽,就和老闆吵架;看同事不爽,就和同事吵。回到家媽媽較慢煮給他吃,也罵媽媽。爸爸下班太晚回來就罵老爸,這個人變成家庭中的野獸。
爸爸質問他怎麼可以這麼沒禮貌,孩子辯解本來就是這樣,爸爸下班若是太慢回來,就代表爸爸不遵守約束,不愛這個家。做爸爸也要遵守家庭制度,你若是晚上下班太晚回來時,這就是犯家庭的戒律,所有人都有資格跟你質問。爸爸跟他解釋說塞車、公司加班,他兒子都不諒解,這樣就是這樣,沒感情(人性優美的感情)。
若媽媽煮飯難吃,或煮較慢,他的兒子就會說,你煮這麼難吃,不會去餐廳買嗎?別人就會煮,怎麼你就不會煮?他的母親跟他解釋,人家餐廳是專門的有大廚師,對料理較內行,價錢也較貴啊!他的兒子就罵媽媽,你這麼笨!像豬1樣,學也學不會,教也教不會,講也講不聽。
媽媽非常的悲傷,常跟我埋怨,說他的兒子怎麼這麼不孝?我說沒辦法,這是你自己造成的,是你要求你兒子不孝,所以你不能埋怨。這位母親嚇一跳,問我為什麼我會回應她這句話?要求他兒子不孝!
母親認為她沒教他兒子不孝。我說:對。你並沒教你的兒子不孝,但是你用錯誤的心態,將你不能達成的心願,要求你的兒子幫你達成。所以你必須要忍受他的侮辱。怎麼解釋呢?
父母都嫌自己學歷太低,不會講英語,希望他的兒子學歷較高,會講英語。所以小時候就計畫讓他尚未學國語,就先去學英語。1般錯誤觀念,就是以為年紀越小來學,會越健全,但他不知這和環境有關係。假使他移民住在外國,這樣就有適應外國語言的能力。
父母都住在台灣,且都屬於勞工階層的人,希望提高家族身分,希望子孫大學畢業、博士畢業。可是他的兒子學歷不低,分數也很高,是個優秀人才,可是不會做人。
台語說:不會生子,叫做不會做人。婦女不會生小孩,叫做不會做人。但是他的品性沒有「人」的樣子,和家庭脫節和社會脫節,都以自己所學的外國思想為中心、為標準來和人說話、做事。
這個孩子也常說台灣人做事都無規律、無效率,上班常遲到,工作做不好,懶惰。我說:講台灣人懶惰是不對的,台灣人是世界最勤勞的人種,是你沒看到,不能亂說。他說事實就是如此,他公司的同事、整個社會都這樣。我說不對,你的看法有偏差啦!這個孩子聽我這樣說也非常不服,說你這是啥師父?我跟你說這樣就是這樣。你這是啥師父?非常的不禮貌。
我的意思不是我說的1定對,我是跟他解釋,很多人在打拼,很多人在沒日沒夜的認真工作,台灣才有今日的現象。住最壞的環境,吸最差的空氣,吃最差的東西,得到最差的報酬,付出最多的勞力,但他不相信。
他說交通混亂,是因為台灣人不守法、不守交通規則,社會制度差,是因為台灣人不守法,都不守社會制度。公司倒店或是空氣差,物資波動,都是懶惰所造成的市場混亂。我說這樣說也是正確,但是要仔細去想、去分析,台灣人這麼勤快,為什麼制度無法提升?台灣人這麼勤勞,為什麼不能享受好品質的空間?
因為大家都把物資當成金錢,將土地當成金錢,造成生活品質差。他卻回我1句話,說這樣不對啦!台灣人笨啦!台灣人沒知識,水準不夠,台灣人怎樣怎樣。本來是1個很乖巧的孩子,很認真讀書的孩子,長大之後變成1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大人。
後來他30幾歲離開台灣1段時間,去外國要找他的天堂,他覺得台灣很爛,就出國去了。聽說走過30幾個國家,旅行很久,回來台灣時,臉臭臭的來找我,要我跟他介紹工作。我跟他說我不敢,你這博士地位,你的觀念都是非常新潮,台灣環境不適合你生存,你去外國難道沒有找工作嗎?
他說有啦,我也在外國工作但是不適應,我說你所追求的,外國難道不能提供你輕鬆、有制度、有效率、有生活品質嗎?他說沒有啦!還是台灣比較好。原因就是他自己去外國,體驗外國的生活空間、生活環境、生活水準,並沒有贏台灣。他還跟我說,外國人比台灣人更懶惰,這時候的他,生命已經浪費半生了。
1個博士畢業的人,回到台灣,沒有妻小,又找不到工作,浪費半生再重新開始,未免晚了1點。
禪對生命狀態的看法,提出了這個思考,向兒童學習。所以你若要學禪,要跟孩子學啦!和禪師絕對學不到禪。向兒童學習,兒童才是天的恩賜,換句話來說,兒童的幼稚、無知,不能代表他的生命狀態。
譬如說:兒童對事情的認真、對事情好玩的看法、對每1樣事情都有興趣,學習快速成長,天真無邪氣,才能學很多的知識。假使兒童有心機,那麼知識就會變質。質變時,他就會產生很多5花10色的花樣。
這樣看來,禪師說向兒童學習,並不是學兒童的幼稚,是學兒童的天真無邪氣。成年人的社會就是充滿了心機,所以不能開悟,沒辦法突破自己的知識極限,受到很大的阻礙。
本來學知識,是要讓自己得到處理事務的1種技術。很多人學習知識之後卻變成阻礙,本來無知識時他還會認份(認真工作),學到知識時,卻想懶惰的方法,禪教也有很多這方面的故事,人若是想懶惰時,就會吞口水。
有1個記載,古早以前在四川荒廢偏僻的地方,有2個和尚,1個和尚富有,1個和尚貧窮。有1天貧窮的和尚向富有的和尚說:我很想要去南海普陀山朝聖。你覺得好不好?
富有和尚對貧窮和尚說:我想要去南海普陀山拜佛祖,已經想好久了。我在累積金錢,我希望有錢時,買1艘船自己開船,沿水路去南海普陀山朝聖拜佛祖,去那朝山就對了。但是我計畫很多年,都無法達成,你身上無半毛錢,又那麼貧窮,腳又那麼短,走路又那麼慢,你怎麼有辦法去南海普陀山朝聖?來回路程要1-2年的時間。富有和尚這樣想,照他的想法講給貧窮和尚聽,要去南海普陀山走水路,你又沒錢坐船,你怎麼去?
經過1年,貧窮和尚從南海普陀山朝山回來,去見富有和尚,我已經從南海普陀山朝山回來了,你感想怎樣?富有和尚很吃驚!他說你是怎麼去的?他說我就拿1支柺杖和1個缽,我有1個缽就已經滿足了,就可以去南海普陀山朝山了。
這個故事就是說:富有和尚他雖然想要去南海普陀山朝山,想了10多年,結果沒辦法去。貧窮和尚他只拿1個缽和1支柺杖,就去南海普陀山,朝山回來了。
禪師出這個題目教訓他的禪弟子,就是說千里路程「去1步」,不管這個路多遠,你若是沒有踏出這1步,永遠無法到達。千里路程若有走出去,時間1久,終有到達的1天。
很多人跟我說,等他世俗事務做完,債務還完,子孫都長大1些,才要來跟師父學禪。我說這樣你永遠沒機會可學禪!他說有啦,我等孩子較大些,高中畢業,自己會賺錢,娶妻生子嫁女兒,家庭債務還完,才來學佛。結果拖到50-60歲,他才說師父我要來拜師學佛了。我說好,現在開始學坐禪,雙腿盤坐,糟了腳盤不起來。1坐下去就開始打瞌睡了,從頭到尾,我若參禪1小時,他就打瞌睡1個小時。別人参完時,精神非常好,他就腰酸背痛,在那坐1個多鐘頭爬不起來。
我說要讀經,要做早晚課,他就說眼睛花,沒眼鏡看不到。大眾若要繞佛時,他就說走不動,腳痠坐骨神經痛。大眾若是在做務(掃地、拔草)時他就走不動,沒辦法和大家1起運作。
禪師主張孩子要從小開始参禪,這樣是保持純真的心態。禪陪伴孩子度過1生,這是非常重要的選擇。不要到老年,身體不好要到醫院手術、開刀時,才說要來學佛。不要因為犯法做壞事之後,要被人抓去關,才要趕快來懺悔,這樣都來不及了。
前面所說那個故事,就是富有和尚想要買1艘船,但錢不夠,所以就1直想1直想要買1艘船,請個船夫幫他搖船,讓他去南海普陀山拜佛祖、朝聖。可是他想10幾年,想1生都無法到達,只想沒去做,永遠到不了。
貧窮和尚雖然身上無半毛錢,也沒有船,但是他只靠1個缽,就去南海普陀山去朝聖,拜佛祖。1衣1缽,吃遍天下。他不用帶半毛錢,只要袈裟帶著,晚上冷時,袈裟披在身上。逢山則越嶺、逢水則過渡,若有人在筏船時,他就搭人家的便船,也可以過渡。
逢山則越嶺、逢水則過渡路途千里,四川到南海普陀山差不多有3000多公里,路程遙遠,他依舊飄然1身,非常瀟灑。修道人1衣1缽,吃遍天下,比富有人更享受。這是用來形容、描寫求道人的意志。
在成年人的社會,都會受到種種的阻礙、侷限,所以不敢走出去。受到人情限制或是面子問題,怕東怕西,怕被嘲笑,怕穿著比人家差,怕飲食比人家差,怕種種的1切,反而應該做的事都沒有去做。
很多人將願望寫在日記,結果1生到死亡,躺到棺材裡,他的願望還是沒有達成。修道開悟也像這個意思,世俗人會感覺修道是非常艱難的事,難如登天。但就像千里路程,起於1步,這1步沒踏出去,永遠不能到。
禪教對禪弟子的啟示,好比兒童,對新的事務,各種事情充滿了好奇心,充滿了熱情,充滿了活力。成年人的世界就是受到精神意志的纏縛失去了活力,漸漸地體態變形,失去了活潑可愛容態。
人類為了要求他的體態美,所以每日吃飽就鍛鍊他的體態,為了完美體態,浪費時間,浪費生命,浪費金錢,都無法達成。1稍微不注意時,又變形走樣了。人類的體態自然就好,不用要求怎樣。成年人的社會,常覺得要有錢,要做什麼?
有錢才能完成願望,實際上這是1種錯誤。有錢才能解決1切,將人生所欠的債務都還完時才來修道,這樣較乾脆?這樣永遠都沒有機會可學習,也永遠無機會學道。
台語說「活1歲學1歲」,每1個生活階層,每1個年齡層次,都是在學習。做嬰兒時,是嬰兒的學習;做大人時,是大人的學習;做男人時,是男人的學習;做女人時,是女人的學習。
每個學習層次不同,但是絕對不受影響,不是等賺到錢才來學道,這樣永遠都來不及。像我剛才所說的那個人,等到老時,才要來參加學道,參加道場運作,那時手腳已不敏捷、不能靈活了。
甚至有人交代他的子孫說:我死後請師父跟我傳授菩薩戒。當然這也可以,不是不可以,只是靈魂的學習和肉體是不同,帶來的資訊也不同。
當你老時,將債務都還完才要來學習,這樣不用學啦!站在這個立場來看,前面那個富有的和尚,以富有和尚代表成年人的社會,有很多資源,但有很多資源卻沒有用,不能開悟,他仍不能到達南海普陀山朝聖。
並不是說去南海普陀山朝聖才會開悟,而是藉這個議題來顯示,千里路途,起於1步;高層大樓起於地下,地基若不穏固,上面大樓蓋不起來,變成空中樓閣。千里路途,若沒開始去走時,永遠就是1個夢,這個夢不能變成事實。
學道要開悟,若沒去做,沒這個志氣,沒去力行,就算反掌折枝,也無成功機會。好比禪或道,放在口袋,這麼簡單,但手若沒插到口袋裡也拿不出來。人的意志也是這樣,就算是要去天邊摘月,只要有堅決的意志,終有成功的機會。
禪教對兒童的看法也是這樣,兒童他的天真無邪,不能代表是禪,是兒童對人間1切知識充滿熱情和興趣,願意接受,願意去學習,願意去做,沒有種種的脾氣、情緒,在人類來講,差不多是不可能的事。
我記得我阿嬤常跟我說:孩子吃風就會長大。1暝大1吋,兒童學習的快速成長,確實大到有看到。孩子的成長,只要吃很簡單的食物,過去我們都吃番薯,也是吃到白白胖胖。吃蕃薯簽乾也是吃到這麼胖,也是長到這麼大。
現代的孩子魚魚肉肉吃到很多營養,還說營養不夠,父母再幫他補充維他命,看起來也不比過去我們吃番薯簽乾更勇壯。感覺差不多啦,就是吃過量的營養也同樣排掉啦!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有限,吃過渡的營養,如吃維他命C,人體所需要的維他命C的量有限,吃過多的維他命C也是經由大便、小便、流汗排掉。吃太多營養,容易眼睛溢淚、腎臟功能失調,變作糖尿病、尿酸過多、心臟就包油。
兒童的成長過程,他的快樂程度就是做什麼都很認真,做什麼都很有興趣、很活潑。禪這個議題,就是活潑,禪不是面黃肌瘦。有很多人跟我說哪1個禪師很時髦、很妖嬌、很美麗。我覺得這沒什麼不對,沒什麼不好,人的生命就是這樣。
穿醜也是禪,穿美也是禪。所以將穿美、穿醜,把他侷限說穿醜才是禪,這樣就不對;或把穿美才是禪,這樣也不對。美、醜都不是禪,個人的表現,沽名釣譽,這就是心機。有企圖或企圖不良時,他的言行表現、精神思想,就會產生最大的障礙,讓他的思想無法成熟,就變成幼稚。禪本身反對幼稚,禪主張天真無邪氣,但是主張成熟。
以前有個國文仙仔(國文老師),他常跟我說:人類若能綜合1下最好,老人的成熟有孩子的動力,小孩的動力有老人的成熟,這樣最好。但是孩子若是壓力太大,他就不能成熟,變作心理畸形發展的思想狀態。
站在禪的立場,並不主張孩子太過早熟,只需天真無邪。這在成人的社會來講,若能保持天真無邪氣,這樣叫做反璞歸真。1個大人做事若能天真無邪氣,工作就會做得非常優秀,而且任何1個年齡階層、任何階段,都會突破自己的侷限。
成年人的社會,包括青年、中年、壯年、老年。30歲以上都叫青年,40歲以上都叫作壯年,50歲以上都叫作老年,各種年齡層次,他的創作,他的事業,他的工作都會受到侷限,就是無法突破自己的分數,無法有新的優秀的發展。
禪師主張天真無邪氣,隨時保持童真,這樣隨時可突破自己的分數,改寫自己的生命,讓自己的工作突破,創新再創新,這就是生命改造過程。
有的人在年紀大時,就感覺什麼都無趣味,什麼都沒興趣。這樣當然將自己限制太死,他就無法再突破自己了,這也是1種最大的災難!換個立場來看,推動社會事務,推動者若是無邪氣(無心機),這樣他就不會貪污,不會受人情束縛,技術則可提升,完成工作任務。他1心1意就是達成那件工作,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所以同樣是人,人跟人的比較會氣死人。同樣作1條快速捷運系統,新加坡的官員,就斤斤計較,負責任的態度節省很多金錢,節省很多時間,品質非常的優秀。而台灣的官員就胡作非為了,不但浪費時間,浪費金錢,而且品質差,原因就是有心機。心機就是1種最大的失敗,人生處處充滿了這種陷阱。
禪師主張學孩子、學兒童,心境時常保有兒童的無邪氣,心境若是有邪氣,就會睡不著,就會腦神經衰弱,就會反應遲鈍,就會眼花撩亂,就會思緒不清。
我時常欣賞孩子的眼神非常清,視覺非常好。若是長大後,看書看過度,或是看電視看過度,眼睛就會近視,這對孩子是1種傷害。
禪師主張向孩子學習,就是學習清淨無邪氣的這種心境,保持這種心境,他才能成功,讓自己達到成功巔峰再突破巔峰。好像人在爬山,他的目標就是如此,每1個年齡層次,都不斷突破自己的巔峰。
禪向兒童的學習,這是1個很好的題材。
阿彌陀佛!
本文出處:禪教法門(宗聖上師主講)—真理之聲有限公司出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