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教法門(4):禪與生命的對話
禪的功課,是大宇宙的智慧,也是人類生活過程所累積下來的一種經驗。我常說禪就是生命、經驗、常識的綜合,所產生的智慧。就是知識×經驗×生命所累積下來的智慧,佛教的專有名詞叫做般若。
釋迦牟尼佛說:「人若是要脫離無知的心理狀態就要到彼地」,彼地就是指彼岸,彼岸1般來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。西方極樂世界在大乘禪教裡面,是指人的心(心理狀態和精神思想)。
今天我們來參考「禪與生命的對話」。
知識是大自然的經驗累積,由人類思考、修正、創造。這個生命的經驗對話是指對立的,指人在問自己,自己回答自己。怎樣自己回答自己呢?
比方說;1個人信仰宗教的時候,他的心理狀態和他的思考狀態,而這個思考狀態就是肉體活動和神明的問答。神明的問答,就是從自己內心去找尋自我對話。自我對話反映在精神思想,產生言行的表現。
禪教主張說開悟,有開悟?沒開悟?就是問自己的心。
自己的心在支配自己的肉體言行。言就是說話,行就是行為。言行就是肉體行為,嘴說什麼樣的話和做什麼樣的事情,就是肉體受靈魂訊號的支配所做出來的語言和行動,說什麼話回答什麼話,做什麼工作肉體上的行為表現,這就是自我對自我,自己對自己的問話。
自己對自己的這個問話,不代表「對」。但是他所說出來的話和他的行為,可以證明他有開悟還是沒開悟。開悟或沒開悟不是由自己說的,是由別人來證明。別人也可能無法證明,得由時間來證明,時間也可能無法紀錄。但是他個人的行為和記錄,可以證明。
古代的人類,他們相信天上有神明,這個神會指導人怎樣去做事。釋迦牟尼佛把它解釋,神會指揮人去做事,就是指導人去做事。神要指導人去做事,這個神若是在天上,人就會藉神的指導製作黑白不分的事情。
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迦葉,問釋迦牟尼佛:「我未出生時,我叫什麼? 我未出生時,我在哪裡?我出生之後,為何有種種煩惱?」(煩惱在過去叫做業障,業障是煩惱障礙心靈,也就是煩惱阻礙人的心靈)。
釋迦牟尼佛回答:「生命未出生時,不代表沒有生命存在,這個生命就是我,個體的意思,沒有什麼名字。是出生後,由社會習慣取名叫做張三、李四、某某。轉世是依照他的因緣,家族性的因緣在轉世」。
生命非常的脆弱,怎樣脆弱呢? 生命隨時會老、病、死,也就是出生時,他就已經含有老、病、死的因素。生命1出生時,他就已經和老、病、死結合在1起。所以生命是會老、會病、會死。
生命在尚未出生時,不能叫做生命,它是1種識(意識的狀態)。現代話就是說訊號,意識就是訊號。
釋迦牟尼佛說了1個很深的問題,就是生是無限無盡的夢,死是無窮無盡的開始。所以生並不是生,死也不是死。這是釋迦牟尼佛指導人對生死去思考的意思。
但是另外1種思考方式,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,佛以1大事因緣出現在世間,這個大事因緣就是指生死大事。
人類所追求的,可能是生死以外的「物質」、「名利」、「地位」。但是佛要指導人類知道生死大事,所以出現在人間,在人間修練成佛。這是1個很重要、非常重要的這個概念。
釋迦牟尼佛提出生死大事的因緣,是指導世間人去思考什麼是生?什麼是死?就是跳出肉體的生老病死來思考「精神、思想、靈魂」的生老病死。
生死大事,後來禪教非常的激烈主張:「開悟者為生,迷者為死」。開悟者才是真正生命的生活狀態,迷者就是醉生夢死。
禪教主張生死的判斷是開悟和沒開悟,開悟者所說的話都是真理,沒開悟的人不管他是什麼身分、地位,所講的話都是在造業,製造自己和眾生的矛盾。
沒開悟者講佛法,這樣是犯戒;或是沒開悟者講真理,會講不出來。所以對開悟的要求,在生死大事的因緣來講,這是非常的逼切、非常的需要。
在這裡要說「人、宗教信仰、神」的關係,人類受到大自然的限制,所以希望脫離大自然的限制,追求超自然。所謂超自然就是反對或是反抗生命的老病死,提出自立救濟。
人類的生命無法擺脫老病死,這是非常非常的無可奈何。所以透過醫藥治療讓人不生病,透過醫藥補給讓人不老,甚至透過種種的宗教儀式,希望人不會死亡,這都是人類對老病死的無可奈何。人類找尋種種的方法,對生命做自立救濟。
過去的人受到老病死的折磨,無法體會生死大事,因此釋迦牟尼佛來解釋生死大事,從印度的神教和婆羅門教做1番新的解釋。這種新的解釋就開發了另外1個新的宗教,這個宗教叫做「佛教」。
佛教所說生死大事,從 釋迦牟尼佛說;輪迴的狀態是由人的心理知識分做10個階級,這在人性的思考我有說過。
釋迦牟尼佛指導人怎樣去思考心理上的10個層次。從無知的狀態,產生所存在的地方,就成為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道,這是1種煩惱的狀態。另1種就是無好無壞的人道,人可以受到知識的啟示,提升他的心靈。但也可受環境的誘惑,讓他的心靈墮落,這就是無好無壞的人道。
「天道」就是擁有掌握大多數人類的國家,人民、金錢、財產的權威的人。
「阿修羅道」就是他很富有、有錢。擁有大多數人的財產,例如財團,就是叫做阿修羅道。阿修羅是無什麼品性,隨著他個人的情欲,掌握大多數人民百姓的財產。
「人道」的心理,可以提高另外4個聖人的這個層次,就是聲聞道、緣覺道、菩薩道、佛道,這都是心理狀態,1個人會提升他的心理狀態有10個層次。人從大自然的花開、花謝體會出生命的無常,人的生命瞬間在轉變、瞬間在消滅老病死,隨著因緣和合,轉世為人。
「緣覺道」就是看日出日落,知道人生、宇宙的運轉、好壞、善惡無常,這是從人道精神思想來提升,讓人知道這原理,脫離種種無知的狀態,脫離老病死的煩惱。1般眾生在3惡道中煩惱,煩惱是受到名、利、財、色的折磨。
「羅漢道」是提升他的心理思想,了脫老、病、死的煩惱。老、病、死不過是生命的1種過程,不將此過程當成1回事,這樣叫做羅漢道。羅漢道並不是1個人,而是1個人的心理思想,聲聞、緣覺都叫做羅漢道。
人的心理思想,知道生命是1種苦、空、無常。老、病、死、無常,1切因緣和合,因為他思考這些問題,不會受到無常的煩惱,叫做羅漢。羅漢是堅持他的言行,堅持他所修持的道理。
比羅漢更高的層次叫做「菩薩道」,菩薩道大家都以為是死後,觀音菩薩,普賢菩薩,這叫做菩薩道。菩薩道就是人知道所有1切的生死煩惱都是多餘的事情,所以身體力行去做犧牲奉獻的動作。有犧牲奉獻的精神叫做菩薩道。
羅漢道和菩薩道及佛道都是指人的精神(心理狀態)。犧牲奉獻做到什麼程度才是犧牲奉獻?這是另外1個課題,6度萬行的課題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這是菩薩道的修持。
犧牲奉獻的要領,是要從犠牲奉獻的過程中,成熟自己的自性,成熟自己本身的精神、思想狀態。犧牲奉獻對這世俗人來講,是絕對不可思議的事情,任何人都做不到的事情。
犧牲奉獻就是自己要失去很多東西,失去時間,失去物質,是自己要去做這些事,犧牲奉獻是很艱苦的事情,沒人願意做。
1般社會慈善家他是為了成名去做慈善的工作,為了出名去做慈善的工作,這就不能是犧牲奉獻的菩薩。但是他的行為固然也和犧牲奉獻的菩薩有點相同,也有些接近,這就看他的動機,他的心機是怎樣,由此來評斷。
心機若是正確時,就是菩薩道。心機就是他的行為,言行有任何多餘的動機都不可以。多餘的、混雜的動機都是假冒偽善,只有自己真正誠實的檢討,自己的行為對與不對。佛法並無主張用什麼批判,什麼批判都不正確,只有自己對自己的良心,才是正確的事情。
人的生命充滿了無奈、悲哀、絕望、陷阱。所謂充滿了陷阱就是人在社會化的過程,隨時會墮落陷阱,因為這是1種社會化,鬥爭的必然現象。
人生的旅程處處充滿了危機,這就是人類的生命狀態,因為欠缺般若,缺少智慧的思考能力,以自私自利為出發點,必須成群結黨,欺壓良善。人間要找到真正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人,真的很少。
台語有句說:「有良心的人沒幾個,只有2個,1個已經死了,另1個還未出生」。台語也有說「良心1斤值多少?」,這都是對人生社會充滿了絕望的1種語言。台語對良心的判斷很有禪味,這禪味是我阿嬤跟我說的,她說做人、做事、說話、行為都要天理對良心。
所謂「天理」就是真理的意思,「良心」就是良善之心。什麼是良善之心呢?就是菩薩道,犧牲奉獻的這種言行。良善之心包括了放棄自私自利的鬥爭,包括放棄對人、對事的猜忌。人類社會處處充滿了猜忌,這是人性的1種自然現象。
每1個生命都屬於宇宙,每1個生命又都是獨立的單1體。每1個生命和社會、環境、文化都有相當密切的關係,無法脫離社會文化。社會文化影響1個人的觀念,同時也影響1個人的1生。
社會文化是什麼?生存在那個地方的人,他們的言行、思想也就是什麼。生命文化的活動過程,每1個人都是1起承受這種共業。也就是說面對共同的煩惱、共同的災難叫做共業,這是生命的無可奈何。
釋迦牟尼佛回答迦葉的幾個問題之後,開始展開了對話。對話就是迦葉的問題和釋迦牟尼佛1來1往的對問,在找尋1個真正的答案。
照經典記載迦葉是婆羅門教的首腦,他的信徒有3000多名,他和釋迦牟尼佛辯難,就是有疑問去辯,和釋迦牟尼佛對決。釋迦牟尼佛跟他解釋這些道理之後,迦葉才帶3000多名的信徒全部皈依釋迦牟尼佛。
釋迦牟尼佛和他解釋人生老、病、死的道理和名利、地位、生命都是苦、空、無常的現象。這在初級佛學是用苦、集、滅、道,人生1切都是苦、空、無常。無知會加上無知,收集這個無知。滅就是滅惡向善,消滅這些煩惱。道就是體會,開悟這些道理,體悟這些道理。
原來釋迦牟尼佛要說的是:人的靈魂或意識是無生、無老、無病、無死。因為人類的知識有欠缺,看不出意識、靈魂的狀態,所以在無知的狀態以為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有名、利、地位,有這些種種的業障(煩惱)。
「道」叫做菩提。般若波羅蜜多就是說智慧到「彼地」的意思。生命既然是無生、無老、無病、無死,這樣在人間的狀態是什麼呢?
肉體在人間的活動狀態,就是1種自我實驗。人類的意識支配這個肉體,是1種空的狀態。意識本身並不是物質,所以有肉體的生、老、病、死,生存過程是1種長期的夢,死亡之後才是真正開始。所以佛教的名詞,他不是死亡,叫做往生,往生就是再生的意思。
人類看自己的生命是有老、病、死。但是靈魂看這個生命是無老、無病、無死,不但無老、無病、無死,同時也沒有5濁惡世,也沒這些是是非非,沒有正邪對立,也沒男女之分,沒苦、空、無常,也沒10法界。
在靈魂的狀態,他是1種空無的狀態,往生就是恢復它原來靈質的現象,恢復它原來靈魂的狀態,這樣叫做往生極樂世界。但極樂世界是人活著時,在他心靈要建立的1個地方。所以開悟變成為唯1的希望,重大的事情-「覺醒」。
覺醒什麼呢?就是覺醒生命的老、病、死,和靈質的無老、無病、無死,這樣才有辦法產生智慧,才可在這人間突破1切的陷阱,名利財色的誘惑,成為1個完全真、善、美的人。
人類本來就有種種的缺陷,對生命有種種的不滿,這個時候人會自己問自己。人類所創造的宗教信仰,實際上也是自己問自己,不管什麼宗教,他透過祈禱的方式,求神的保佑,這就是人和神的對話。
不管是燒香或合掌或是祈禱,睡覺也好,坐禪也好,這都是向神的1種祈禱,就是宗教儀式的意思。但是人向神祈禱,實際上就是向自己的心靈(自我檢討)對話。
心靈就是內心的這個靈魂,和自己的心在對話。
自我解釋就是人的內心,精神支配他的言行,是非曲直都是由自己的心去觀察,自然就會調整自己去適應別人,調整自己去適應環境。大多數的眾生都是要求別人,調整環境來適應自己,人類和大自然的相處所產生出來的現象,這是顛倒的事情。
大自然是坎坎坷坷,所以人去把它整理平坦,整理大自然來適應自己,讓自己較順利,整理環境讓環境較平,來適應自己。人類開始向大自然侵略,這是自我的神,變做惡魔,所以他開始貪戀,貪得無厭。
釋迦牟尼佛所說的「般若波羅蜜多」就是說以智慧到彼地(彼岸)。有智慧者就是佛性開顯,無智慧者成魔。佛和魔都藏在人的內心,佛的成功就是魔的死亡,魔的成功就是佛的死亡。所以自我是1種對決的狀態,對立的狀態。
人的選擇是1種對立的狀態,內心時常天人交戰。人的精神思想會有煩惱就是他內心的善神和惡神對決,人的自我要選擇支援善神或是惡神,也就是說要成為1個智慧者或者是要成為1個墮落的人,這都是自我選擇,怨不得他人。
怎樣怨不得他人呢?人1出生,是受到父母的控制,長大後受到社會控制,更大之後受到愛、恨、情、仇的情緒控制。1個人若沒開悟,這樣他的生命狀態是1種做夢的狀態。
所謂生死大事,不是肉體出生叫做生,不是肉體死亡叫做死,是他的心靈狀態(心理狀態),有健康或沒有健康。從覺悟那1天開始算「生」,墮落的那天算「死」,選擇在於自己,非常的重要。
佛法有句話說,老師帶入門,修行靠自己。不是說老師帶入門就保證他會成功。人的自性會開竅或不會開竅,會不會做事情,說話和行為來決定。人類從出生開始,肉體就不屬於他的,肉體是他父母的。
若照這樣的思維來看,釋迦牟尼佛在他成道的本生談裡有2個禪的故事。
1、有1隻老鷹要吃1隻鴿子,這隻鴿子飛去藏在佛陀腋下,佛陀不給老鷹吃這隻鴿子。老鷹非常的生氣,和佛陀對話,老鷹說那隻鴿子屬於牠的,佛陀說不是,那隻鴿子是我的。
老鷹說這隻鴿子是我看到的,我肚子餓,就是我的,我要把它吃下去。佛陀沒辦法,問老鷹這隻鴿子有多重?老鷹說差不多8兩,佛陀將大腿割8兩肉和它換,可以嗎? 老鷹滿意。若是說這隻鴿子是屬於老鷹看到就是老鷹的,他就會堅持。
2、有1隻老虎在追鹿,鹿跑來佛陀身邊,躲在背後。這隻老虎跑來,跟佛陀說這隻鹿是我的,佛陀說不是,是我的,因為他躲在我背後。這隻老虎說這是我先看到的,我的點心,我很餓這隻鹿若沒有讓我吃,我會餓死。佛陀說這隻鹿有多重?老虎說差不多40公斤,若有40公斤的肉和你換,你願意放棄這隻鹿嗎?這隻老虎說願意。
佛陀說:不然你下山,等1下有人從山上跳下來,有40公斤的肉讓你吃,你同意嗎?老虎同意。老虎到山下時,釋迦牟尼佛跳下絕崖摔死,用他的肉去養虎。這個老鷹和老虎就是描寫人類眾生的貪欲、無知和殘酷。
佛陀用他的生命,用他的肉體,投身養虎,割肉餵鷹。
法華經有提供1個故事,就是說 釋迦牟尼佛他做歌利王太子時,因為歌利王非常的無道,非常的惡霸, 釋迦牟尼佛要跟他脫離父子、母子的關係,必須去還他的債,所以割肉還母,切骨還父。歌利王是在描寫人間的惡濁,貪戀的社會。菩薩知道這個道理,行菩薩道,將他的生命捐獻給眾生的意思。
用金剛經的立場來說,捐獻給眾生並不是捐獻給眾生,他就是捐獻給眾生。所以這是1種意識狀態,他的言行表現。他感覺生命並不是屬於自己的,這個生命是屬於宇宙的,既然屬於宇宙的,就無所謂生,也無所謂死,無所謂捐獻。
若是有所捐獻,這樣他就會懊惱、會痛苦,這樣割肉餵鷹或是投身養虎,他就會產生怨恨,眾生和我互不認識,非親非故,為什麼我就要去幫助他呢?眾生和我無緣無故,也不是我的親戚,我也沒靠眾生吃、用,為什麼我就要主動去幫助他做犧牲奉獻的工作呢?若是這樣想,他就是煩惱的眾生。
佛陀指導迦葉,犧牲奉獻的10種層次。就是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、人、天、阿修羅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的10種層次。
這10種層次,並無層次之別,都是在人的心裡面的看法、當下的思想、當下所面對的環境、當下的言行來決定這些事情。
生命若是肉體狀態當然有老、病、死的狀態。若是靈魂、意識、精神的狀態,是無生、無老、無病、無死,甚至無3惡道、無3善道、無4聖道的精神狀態。
智慧是很難證明的,1個人有沒有智慧,是無法向他指責是真的或是假的,但憑良心,良心本身就是智慧。良心也是開悟,獨1無2的1種印證的標準。
良心包括他的言行、態度(說話的行為態度)。良心就是1種精神。台語說:「若是無良心,就是良心被狗咬去吃了」。狗就是指1種惡性,人類自我的惡性將良心吃了,就是說人內心的魔鬼戰勝良心,良心就是指佛性。
在般若波羅蜜多的立場來說,智慧可能是1種空虛不實的東西,但是良心是實際上的東西。智慧的言行讓人看起來有1種反效果,但是良心的言行讓人看起來就有實在感。這種實在感就是生命的狀態,人的生命有沒有覺醒,就是對良心的實在感,言行的1種表現。
有良心他才能學習智慧,有智慧才有良心,也就是說良心是1種功德的意思。功德就是1切的福報,良心就是所有的福報。1切的名、利、財、色、地位,人間的物質,都是虛假不實的狀態,甚至情緒的表現,喜、怒、哀、樂都是1種虛假不實的。
更深1步來講,心經所說,人生的老、病、死,是虛假不實的狀態,所以生命是否有生或有死,人類若是無知的時候,就受這生死的束縛。釋迦牟尼佛為生死1大事因緣來解釋這些道理,解釋人生無老、無病、無死的這種狀態。
所以為了這些煩惱浪費生命、浪費時間,是1種很不幸,很悲哀的事情。
阿彌陀佛!
本文出處:禪教法門(宗聖上師主講)—真理之聲有限公司出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