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始無明
「無始無明」,勝鬘經、本業經、起信論諸經論稱為無始無明,密宗菩提心論稱為無始間隔,生死流轉的根本惑體。平等法界之理不達,妄隔平等之理性,稱為無明,又名間隔。是闇惑之心,體無慧明,故名為無明,闇惑之心,隔離理性,故明間隔。
依此無明之間隔而生種種煩惱,作種種之業,受種種之果。而所謂為無始之意,有3種解釋:
1、就因緣生之理而釋。2、就惑體相依之義而釋。3、就真實同體之理而釋。
1、就因緣生的理論而解釋:是說凡1切有為法,都是從因緣生,現世之果,由前世之因而生,前世之果,更由前世之因而生,如是推究,更無初始,若有初始,則是無因生的外計,而非佛法,得涅槃經的4柱偈及攝論之文等說而明,是為大乘論的通說。參考無始本文。
2、從惑體相依之義而解釋:是指枝末無明依根本無明,根本無明依真如,是緣起法的自然。此時無明為惑的根本,無明之先更無為始的惑法,故稱為無始。
若依此理論解釋看,則無始之言,即根本的異名,成無明有始之義。依此義而解釋,起信論稱為忽然念起名為無明,天台稱為元品無明,起信論的疏家稱為根本無明,名為忽然,或名元品,名為根本,皆為有始的異名。
圓覺經說:「云何無明?善男子!1切眾生從無始生,種種轉倒,猶如迷人,4方易處。由有無始本起無明,為己主宰。1切眾生,生無慧目,身心等性皆是無明」。
本業經下卷說:「其4住地前更無法起故,故名無始無明住地」。
勝鬘經寶窟中卷之末說:「無始有2釋:1說,無明無有始,故眾生無始,波若無底。2說,無明最在初實錄有始,但無1法在此前者,故名無始」。
起信論說:「1切眾生不名為覺,以從本來念念相續,未曾離念故,說無始無明」。
起信論義記下卷之末說:「唯此無明為染法之源,最極微細,更無染法能為此本,故云忽然念起。如瓔珞本業經云:4住地前無法起,故名無始無明住地。是則明其無明前無別有法為始起之本,故云無始,即是論忽然義,此約麤細相依之門,說為無前,亦言忽然。不約時節以說忽然,以起無初故」。
大乘經論所說,多依此義,是為了使行人去妄歸真的1種教道,故為權大乘之義。
3、從真妄同體之義而解釋:指真如與無明,乃1法的異名,如水與冰,冰的自性即為水,無明的自性即為真如,吾等本來為冰,非先為水而後為冰,如前為水之說,僅為教道的方便而已。
起信論說:「如來藏無前際故,無明之相亦無有始」。
文句私記第5卷說:「若言心性本淨,為惑所覆,猶教道,且順權說。…若依實理,心性未淨,猶如無始唯冰無水。雖今是冰,則不得云冰不是水。心性亦爾,雖本是無明不得云非3德,是故圓人唯觀無始,3道即3德,不同權人卻覆方見」。
本文出處:佛說3歸5戒功德經(宗聖上師編著)—台灣佛教會出版。